威海人社:以数据赋能重塑工伤服务模式

2022-04-21 16:39: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2020年4月,人社部在全系统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要求2020年底力争实现创业、退休等10个企业群众眼里的“一件事”打包办理。山东省威海市人社部门在推进10个打包“一件事”简办快办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能否将“打包办”的服务理念拓展到工伤保险业务?这一问题在2021年9月有了答案。

  工伤经办:由“分散独立”变为“一体串联”

  威海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主任郭良田介绍,拓展“打包办”的服务理念选择工伤保险破题,是经过充分考量的。工伤保险涉及单位、个人、医院、经办机构等多个主体,涵盖申请、认定、鉴定、待遇拨付等多个环节,即使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劳资人员,也会经历多次补正材料的往返奔波。为此,威海市人社部门坚持数据赋能,于2021年9月打造了“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并在威海市文登区试点上线,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识别和分析,推动工伤服务模式智能化转型,将工伤所有业务按不同办理场景打包组合,为用人单位和职工提供联动一体化、互动网络化、主动无感化、机动精准化的“四动四化”服务。

  2021年10月27日,山东广电网络威海有限公司文登分公司的维修员王师傅在工作中腰部受伤,随即被送往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吕艳得到消息后,赶紧通过“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进行工伤快报。同一时间,文登区社保中心和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也分别通过该平台同步接受到工伤快报信息并展开相关工作。

  威海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副书记侯文表示,以往单位、医院、经办机构分散独立,相关工伤材料、业务需求要线下、线上反复提交。现在通过“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将单位、医院、经办机构三方整合,构建材料统一提交、数据归集共享、事项协同联办的“一体串联”服务模式。三方可在同一平台全程在线办理工伤相关业务,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减材料”“免材料”;用数据跑路代替人工传递,大幅缩减办事环节之间的交接和等待时间,基本实现办事人员“零跑腿”。

  为确保“一体串联”服务模式的平稳运行,威海市人社部门依托“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重点完善了三方端口,将社保经办服务延伸到单位端、医院端,真正实现工伤保险“打包一件事”。首先是优化了机构端服务。将经办机构涉及工伤受理、认定、鉴定、审核、拨付等多个业务科室,通过“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进行串联,打造一键启动流水线式经办流程。其次是简化了用人单位端手续。积极推行电子签章,用人单位可对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加盖电子印章,线上提交相关材料即可。最后是强化了医院端功能。创新搭建院端平台,打造医院工伤服务站,拓展延伸服务事项,支持工伤申请、康复、劳动能力鉴定等多项业务由院端发起、办理。例如,如果用人单位拒绝为受伤职工办理工伤认定申请,职工也可以在入院治疗的同时,通过医院端发起申请,省时省力。

  工伤认定:由“出院后置”变为“住院前置”

  2021年11月4日一上班,吕艳就惊喜地发现,文登区社保中心已经审核通过了王师傅的工伤认定申请,第二天工伤认定结论书就通过“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发送至单位。“效率高、也方便,以前我在医院、经办机构之间最少要跑6次,现在我只是线下提供了1次材料,其他都是线上办理。认定时间也大幅缩短,从申请工伤认定到拿到工伤结论书只用了8天。”吕艳说。

  文登区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工伤待遇审核科副科长曲玉亮介绍,以往单位或受伤职工网上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后,受伤职工会先住院治疗,待出院病情稳定后,再由单位或受伤职工网上提交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复印件;待社保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单位或受伤职工还需要多次到经办机构提交纸质材料。像王师傅这种腰部受伤的情况,从住院到出院病情稳定后至少要3-4个月的时间。之后,经办机构按规定在60天内出具工伤认定结论书,也就是说,王师傅从申请工伤认定到拿到工伤认定结论书需要近半年时间,而现在只需要8天,提速95%以上。

  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借助“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畅通经办服务渠道,创新数据交换方式,在每个流程节点挖掘提速空间,将工伤认定由职工出院伤情稳定后开展,前置到职工住院治疗期间开展。

  优化工伤快报程序。为提高工伤报案效率,威海市人社部门进一步简化、优化“威海人社发布”微信公众号、网上服务大厅等公共服务渠道,鼓励职工受伤后通过手机进行工伤快速报案。为简化报案程序,工伤职工将个人社保卡与微信公众号绑定,使用本人微信发起工伤快报后,微信公众号可自动关联姓名、身份证号码、单位名称、手机号、案件发生时间等信息,无需个人填报。同时,公众号支持图片上传功能,受伤职工可第一时间将受伤场景、受伤部位拍照上传公众号,及时固化证据。

  信息采集提前介入。为了提高工伤认定效率,威海市人社部门在受伤职工工伤认定申请审核通过前,就开展工伤案件信息采集工作。一是与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开展工伤案件现场信息采集,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覆盖全国的调查网络与专业调查力量,实现工伤案件无论大小、远近,皆能第一时间到场勘察取证,工伤事故第一现场勘察率提高至97%左右。二是探索构建工伤视频调查系统,经办机构接到工伤快报后,可开启线上视频调查流程,并保存视频资料,通过与受伤职工线上互动,对于案件清楚、伤情单一的,无需经办人员现场调查,即可认定工伤事实。工伤案件信息采集的提前介入,进一步提高了工伤认定效率,通常工伤认定申请审核通过后,1—2天就可以出具工伤认定结论书。

  健全数据传递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个人、单位、医院与经办机构间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受伤职工在住院期间,经办机构可快速将其参保、缴费、工伤申请等信息推送至院端平台;医院可通过“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将医学诊断证明等材料及时上传至经办机构,使更多材料从“群众手中来”变为“互联网上来”。医院、经办机构间相关信息、材料的快速流转,加快了工伤认定申请审核通过速度,通常单位或个人申请工伤认定后6—8天就可以通过审核。

  工伤待遇:由“被动拨付”变为“免申即付”

  “出院时,基本上住院治疗时花的钱都直接报销了。听说以前出院时还得先垫付,后期再来回跑腿报销,现在这样直接报销真的太方便了。”2021年11月22日,已结束住院治疗的王师傅感慨地说。

  威海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工伤医疗审核科负责人徐子介绍,以往因受伤职工住院期间无法认定工伤,所以住院产生的工伤医疗费一般由单位或个人垫付。待到几个月后工伤认定申请通过,才能再走报销流程,有时要经过近一年才能完成相关费用报销。这对单位和个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通过工伤认定“住院前置”,工伤职工住院期间就完成了工伤认定,相关工伤待遇无需先行垫付、申请报销,即可直接支付,大大减轻了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压力。

  “免申即付”的难点是如何将相关待遇及时、准确地发放到位,威海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提取关键数据,依流程主动触发相关业务办理,减少对职工的“打扰”,用无感化服务提供优质化体验。

  强化流程驱动。单位或受伤职工申报工伤后,后续流程全部由“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进行主动指引和提醒,办理流程清晰、顺畅;结论下达和待遇拨付后,通过短信、平台提醒等方式,第一时间通知单位和本人。

  智能识别数据。实现电子档案内部智能化流转,对于单位、受伤职工提供过的或平台出具过的材料,无需再次提供,经办人员通过平台直接调取即可。例如,医院可通过平台获取受伤职工的基本信息,对正常参保缴费的职工免收身份证、劳动关系证明等材料。

  主动拨付待遇。工伤认定结论书下达后,工伤医疗费可以在出院时联网即时结算,住院伙食补助费也由医院一并代发;对于已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伤职工,符合享受生活护理费、1—4级伤残津贴和1—10级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条件的,当鉴定结论生效后,系统自动开启待遇拨付流程,无需职工到经办机构申请。

  郭良田表示,“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启用后,单位和个人跑腿次数减少80%以上,办事材料精简50%以上,办事效率提高90%以上。同时,该平台从工伤报案到待遇拨付,线上办理数据全程留痕,工作开展可监控、工作流程可追溯、工作结果可评估,能有效监管资金使用情况,防控相关风险,维护职工利益和基金安全。

  2021年12月底,“工伤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已在文登区和市直范围内推广,预计今年4月份,可在全市范围内正式运行。届时,威海市人社部门还将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工伤职工救治康复成效、时限等,智能生成最优救治康复方案,为临床救治康复提供参考。

  (通讯员 刘泉鑫)

初审编辑:宋阳

责任编辑:王陆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