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刘爽
责任编辑:郑云歌
“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从事民商事速裁审判的他承办的多是简易案件,然而他的办案日常却并不简单。面对大量的待办案件,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抽丝剥茧,厘清每个案件的“法结”,也理顺每个当事人的“心结”,让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达到“案结事了”的理想效果。他就是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法院三级法官郑林。
善用调解机制,以“三心”换群众安心
民商事案件往往涉及人身、财产、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各方利益纠结于内,外化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种种矛盾,最终走向法院,“让法官来评评理”。这时候,就需要法官通盘考虑,寻找最佳的纠纷化解方式。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某建筑公司拖欠某五金公司货款近200万元,导致五金公司资金周转面临困难,无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为防止建筑公司转移财产,还申请对其进行财产保全。法院应五金公司申请,依法对建筑公司的3个银行账号进行了查封,这一查封,建筑公司的经营就受到了明显影响。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双方并无大的争议,然而彼此间因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信任已经受到影响,建筑公司承诺给付货款,但要求先行解封账户,以按时支付员工工资和维持项目周转;而五金公司担心解封建筑公司会转移资产,坚持要收到货款才能解封,双方一时间争执不下。
这时候,郑林以“三心”换当事人安心的一贯做法发挥了作用。一是公正心。双方互不信任,诉至法院就是相信法官会作出公正的裁判。郑林当着双方当事人的面介绍了类似案例,分析了“以调解方式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可行性,让双方感受到他始终秉持的公正之心,消除了双方的抵触情绪。二是同理心。双方当事人此前有过良好的合作,现在一方巨额货款未能收回,利益受损,一方经营面临困难,账户冻结又“雪上加霜”,可谓各有苦衷。郑林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将法融于情,推动双方找到利益契合点,夯实化解纠纷的思想基础。三是责任心。案件的判决或达成调解协议远非终点,判项和调解协议最终落到实处才是“案结事了”。面对双方的顾虑,郑林积极寻找有效方案,提出了“即解即付”的解决方式,双方终于解开了“心结”,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第二天,在郑林的见证下,双方来到银行,在线上办理建筑公司账户解封手续后的第一时间,由建筑公司向五金公司转账,案件当场履行到位。
创新办案思路,百起案件批量办结
知识产权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础。郑林所在的速裁团队承办了大量知识产权案件,面对保护区域内知识产权的重任,郑林结合实践创新办案思路,努力让知产纠纷化解得更快、更好。
某造字公司因著作权被侵犯,自2022年起陆续向环翠区法院提起146起诉讼,被告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等多地,要逐一完成法律文书送达、庭审、损失评估、释法说理等环节,工作量非常大。
从郑林以往的知识产权审判经验来看,很多被告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侵权,甚至在收到法院的电话或传票时还会认为是“骗子”,拒绝配合和沟通。为了化解被告的防备心,让其迅速认识到涉嫌侵权的事实,积极配合法院工作,郑林想出了一个办法,通过邮寄方式向被告送达知识产权相关案例和普法材料,被告收到材料后,可以通过咨询律师、网上查询等方式自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准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开展释法说理和审判工作就事半功倍了。
在法官主持下,近百起案件的被告与原告积极协商,双方解开“心结”,很快就侵权赔偿问题达成一致,以调解方式化解了纠纷。另有40余起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有的被告通过购买授权的方式继续使用相关作品,有的给予一定时间清理侵权产品,最大限度减少了双方损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案结事了”。
紧跟时代发展,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矛盾纠纷的新形态层出不穷,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也随之不断更新,要求法官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作为分秒必争的速裁法官,郑林只能从办案间隙和节假日中挤出时间来学习充电。每天办案结束后,郑林会回顾当天遇到的疑难问题,迅速查找相关案例和裁判要旨,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列入研究清单,通过请教资深法官、集体分析研讨等方式解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审理能力。为避免自己长时间审理几类案件后学习视野受限,郑林严格自我要求,与精审、专审团队保持沟通,不断学习新类型案件的审判知识,积极关注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业余时间,郑林经常通过研究类案指南,收听在线课堂,浏览上级法院的网站,学习不同类型案件审理的基本点、重点和难点,快速了解各类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规则。与此同时,他还主动研究发改案件,分析发回重审或改判原因,时刻提醒自己要审慎办案,要解开“法结”,更要解开当事人的“心结”,让每一起案件都能够“案结事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郑林常怀赤子之心,坚定信仰、不负热爱,扎扎实实办好每一起案件,用奋斗书写着基层法官司法为民的新答卷。
(通讯员 王文含)
初审编辑:刘爽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