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服务|哈尔滨理工大学王珊珊:发表的最好“文章”就是为企业增收

2022-06-20 15:2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由我们优化的海带良种保存、繁育和栽培的工艺流程,为所服务企业创造了1601.94余万元的经济效益,这是我最自豪的。”5月16日,来自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的青年教师王珊珊说到。

  当她看到同班做理论研究的同学已发表了高影响因子文章,而做应用研究的她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却不高的时候,她就时常用这些数据来给自己加油打气。

  王珊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毕业,求学期间跟从著名大型海藻育种专家刘涛教授和海洋生态学专家唐学玺教授学习。2018年入职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后,专心从事海藻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服务荣成企业发展。

  目前,王珊珊所带团队已建立了适用于荣成市海带产业的“现代海带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此外,分离的SS3号菌株所生产的“爱伦湾”系列海藻肥具有生根快、座果率高等特点,得到市场认可,已实现经济效益300余万元。参编的《北方海带苗种繁育技术》《南方海带苗种繁育技术》《海带养殖技术培训》等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海带苗种繁育和养殖,为全市海带产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技术指导。比较了海带苗期绿烂病害的微生物区系结构,为海带苗期病害预防提供了技术指导。她工作以来,实现了荣成市在海带细胞工程育种和苗种繁育的技术突破,为应对产业风险和恢复工作奠定基础。

  受家庭影响,硕博选择海带生物学研究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荣成人,用我所学能为家乡的经济服务,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当记者问到她作为一名博士在面对一线城市高薪工作却为何选择回到家乡的时候,王珊珊回答道。

  谈起海带研究,王珊珊讲起了她小时候的故事:“我成长在荣成市人和镇朱口村。这是典型的小渔村,因为地理环境优势,村里养殖大量的海带和裙带,那时候就好奇海带是如何长的这么好的。”记者了解到,其实她大学本科学的是小麦栽培,但是一直想为家乡做点贡献的她考虑到小麦产业与家乡产业不匹配,于是在硕博期间就读了海洋生物学专业,开展海带生物学的相关研究。

  “做科研需要长期投入的耐心和大量的精力,还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一点好运气。但是我能坚持,我也愿意坚持。”每当她解决了企业的一个技术问题,并且能够直接看到效果或者带来直接收益的时候,她觉得作为研究人员和老师,就会有巨大的成就感。“这就是我回到家乡的精神所在,我觉得这个事儿特别有意义。”

  人才政策优势,继续“接力”培养人才

  “荣成的人才政策一直推广的比较好,当时荣成博物馆在中国海洋大学做了一个郭永怀事迹的巡展,让我有了回荣工作的想法。”王珊珊告诉记者,一心想要回家乡发展的她,正好在学校看到了家乡的推介,觉得家乡的政策特别好后,经推荐选择位于荣成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工作。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导下,她把论文写在家乡的海域上,进入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海带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哈理工是荣成唯一的一个本科高校,而且还是应用型大学,特别感谢学校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王珊珊特别感谢学校给予她的机会,让她能够在家乡施展自己的才华。

  王珊珊告诉记者,她受益于荣成“人才计划”,也成长于学校“服务地方”政策,现在她有机会培养更多和荣成产业非常匹配的人才,特别是海带或者海洋生物产业,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并爱上这个行业,让学生在荣成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在本地的产业上,让人才留下来,服务地方。

  “去年我带的毕业生,有1名学生留在荣成海洋食品企业工作,1名攻读了海洋大学的研究生。作为教师,我们将“教好学生、养好海带”作为目标,有义务为整个行业培育种子人才。”王珊珊表示,去年和今年她的课题组都有学生留在荣成。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的很多学生生源是黑龙江的,相比其他大学考公考研等,哈理工的学生更多到了企业就业,荣成良好的人才政策和优美的环境打动了不少留荣就业的哈理工学子。

  发挥优势,助力荣成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份是荣成海带育苗的最佳时期,也是雨季高发期,王珊珊为了做好海带的培养与种植,经常是冒雨出海,而回来的时候就变成了“落汤鸡”。即便如此,王珊珊一直都毫无怨言,就是在这段时间的经历,让王珊珊意识到理论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会存在一些出入,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才能真真正正的带动海带丰收增收,帮助到本地企业。

  “最早的时候我在青岛,那个时候青荣城际铁路还没有开通,两地交通有点不方便。到了海带收获的季节,需要凌晨一两点起床,三四点左右开车往荣成赶,六七点到码头,然后去测量海带。为了及时处理好海带样品,当天需返回青岛,隔两天再过来,工作起来很辛苦。而且很多时候路上颠簸,样品就坏了。那时候梦想就是有个海边研究室,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当谈及研究海带印象最深的事情时王珊珊介绍说。

  “海带实验室建立初期条件相对艰苦,带的学生也比较少。一开始只有我和刘奎美老师2个人。”王珊珊介绍说,后续在学校的支持下,实验室的规模逐渐变大,目前课题组已经有4名老师和10多名本科生,同时也与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开展了合作研究。王珊珊还告诉记者,她会根据学生特质和兴趣帮助学生选择实验方向和项目,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去寻找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学生那是真的喜欢,觉得在这个地方可以学到东西。”

  “学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自己此前的资源转移搭建到学校的这个平台上,企业主动找到学校。”王珊珊说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是一所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作为办学的一个目标,结合服务地方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型研究从学校上层资源到下层运作整个流程都非常的顺畅。王珊珊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士贡献力量,让更多的学生留在威海,留在荣成,留在行业,把本地海带产业做上去。

  锚定目标,树立校企服务典范

  目前,在王珊珊的带领下,已经辅助本地企业建立了海带种质资源库,正在帮助企业建立海带育种队伍。

  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建立了适用于荣成市海带产业的“现代海带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已发表论文8篇(SCI论文5篇)、授权专利2项,改进了“海带自然光夏苗培育法”的工艺,减低了海带苗期病害的发生率,利用配子体克隆的扩增培养,培育出“寻山1号”海带配子体克隆苗种。此外还改进了“海带自然光夏苗培育法”的工艺,减低了海带苗期病害的发生率;确定了不同海域海带的合理养殖布局,对海带苗种繁育中的多个技术细节进行了改进,提高培育健康海带苗种的成功率和单位面积的海带养殖产量等等。

  下一步,王珊珊将长期进行人才和技术巩固升级。通过校企努力,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保护荣成的海带种质资源,努力研究新品种,让本地海洋产业发展走上新台阶。

  “后续,包括后端海带食品等产品,我们将继续结合哈理工的食品专业优势,为荣成的海带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王珊珊说道。

  记者了解到,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校地服务的案例还有很多,如今“两海一服”的设计图已经完成,接下来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合理、创新、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进一步巩固校地合作,努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果转化、区域服务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让更多哈理工学子在胶东半岛建功立业,积极投身威海市荣成市现代化发展建设的新征程,在助力威海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中贡献理工智慧。

  (通讯员 王梓榕)

初审编辑:王景成

责任编辑:王陆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