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参”情

2020-12-02 09:15:49 来源: 威海日报 作者:

  11月11日晌午,顺着威海市文登区生格庄村道往南,“养”了一年多的13公顷的田地起好了棋盘似的垄。小路两边堆满了麦秸、遮阳网、木桩等种植西洋参的家什。田垄里,20多名工人仔细松着土,确保土壤里不出硬币大小的土疙瘩。

  一年四季的绿军帽、解放鞋,人们打眼一瞧就知道是口子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水走来了,退役回乡后,他就一直是这身打扮。64岁了,只要是西洋参的事,王文水都要自己上。把刚买的膏药往铺上一扔,王文水就回村运种子了。起了一嘴的泡,说话温吞吞,“上火啊!两个月没下雨,明天就要种参了,得24小时看着浇地了。”

  和参打了40年交道,每次种参前王文水还是紧张,虽然他和岳父王继振种活的8粒西洋参种子,如今品牌价值已达116.43亿元。今年,受疫情、气候双重影响,全国参价和产量普遍都不如以前,但口子李的参农们却订单不断,西洋参合作社的100多吨干参已经加工完毕,即将发往南方药厂。

  在生格庄种参基地里,王文水(右)给记者(中)介绍种植西洋参的土壤情况。威海日报记者 宫子媛 摄

  山沟沟育出“百草园”

  连续40多天吃住在新基地,王文水回村没回家,打了个方向就朝双顶山驶去。那里就是文登西洋参的发源地,也种着参农们的“根”和“魂”。

  路基刚打利索,开车上山不费劲。除了西洋参,山里还长着黄芪、沙参等中草药。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王文水的岳父王继振就开始带领乡亲种植各类药材,他也被誉为药材生产育种的“奇才” 。

  爬上坡右转,王文水指着一排垒起的石头说:“这是当年育苗的地方!”

  40年前种参住的房子成了村史馆,盛着口子李种植西洋参的点点滴滴。上小学的孩子们成了这里的常客,王文水喜欢领着他们摸摸温热的泥土,讲讲当年动人的故事。

  1983年的一天,王继振高兴得不得了,攥着装有11粒种子的玻璃瓶对王文水说:“这是西洋来的参种,咱村能不能发家致富就看它了。”

  那段日子,王继振和王文水中午从不休息。为了摸清种子发芽的各项指标,王继振下雪天也蹲在院子里盯着种子。王继振还有个老式显微镜,每每西洋参遭病害,他都会精心取下叶子样本,用营养机培养菌群,在显微镜下观察繁殖情况。最终,8粒种子成活了。

  翁婿俩通过村委动员村民种植西洋参,先后动员了3次,也只有6户党员报名。大家伙开荒筛土除山栏,早上一个馒头、一个鸭蛋,一直干到满山星星点点。但是,看着山上的十来亩西洋参,种子公司业务人员却对王继振说:“口子李不适合种西洋参,山沟里哪有前途。”

  听了这话,两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几天没睡好觉,商量着下定决心再拼一把,让西洋参像花生、小麦一样扎根在自家的农田里。

  西洋参“下山”入田

  下山的路大约1300米,开车用不上3分钟。而把西洋参种到大田里,王文水用独轮车推了整整3年。

  既然参能在山里种活,就把“山”挪到田里。当时年轻力壮的王文水扛起了改良土壤的重任。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最佳改良土样,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刨山泥,再用独轮车一车车推到试验田……1986年,农田种植西洋参终于成功。这一年,口子李村的第一茬西洋参收获,王文水的半亩西洋参就卖了5600多元。

  那个冬天,种子公司业务员在口子李村的农田里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西洋参时惊呼道:“可不得了了!”那年,农田栽培西洋参鉴定会就开在了口子李,会议得出了一个结论——西洋参农田种植可以推广。

  不分你我,是口子李村参农们延续至今的不成文约定。这不,有63岁的村民李旭光等人帮衬着,1000公斤参种早已打包好垛在院里,给王文水省了不少劲。李旭光说,他1985年刨了自家三分玉米地,斥“巨资”750元买了一斤参种,王文水手把手教着给种活的。

  “猜猜4年后挣了多少?”李旭光嘿嘿一笑,伸出10个手指,“10万块,光这一样,就行了!”李旭光特别自豪,种参前,口子李是个人均年收入只有20多块钱的穷山沟。种参后,每家每户的存款早在20年前就超过了50万元。

  记挂着岳父去世时“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托付,王文水这些年来先后培训参农20多万人次。1997年,他还自学了烘干技术并传授给每家每户。目前,村里已实现了种植、生产、加工一条龙。截至目前,文登区西洋参种植面积达5.5万余亩,年出圃面积约1.5万亩,年产鲜参7500余吨,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40年来,口子李经历了西洋参的两次低谷、两次高潮,鲜参最贵时120元一斤,最便宜的时候只要10余元。但王文水和参农们执着依旧,就像村里人挂在嘴边的那句老话:“有利无利常在行。”

  “老兵”有了接班人

  下午3点半,王文水拉着种子回到了生格庄基地,大女婿苏超赶紧撸起袖子来卸货。夏天开始,王文水和苏超就形影不离,像当年一样,岳父蹲在地里“手把手”教着养参经验,女婿在一旁连连点头。

  “我这个曾经部队里的‘班长’现在带着‘团长’干。”不爱说笑的王文水露出了笑容,自豪地介绍起了眼前这位留着寸头、黝黑精干的男子。和王文水一样,苏超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而且是团级干部,今年刚脱下军装,便一头扎进了参田里。几个月下来,苏超的手和脸都被吹皴了,王文水对这个参地里的“新兵”很满意。

  不止苏超,口子李的“参娃子们”陆续回来了。李旭光的儿子李振兴前两年返乡创业,加入了村里的西洋参合作社;29岁的李鹏飞大学一毕业就成了“新参农”……王文水说:“这帮年轻人上来了。”

  老参农在土地里耕耘,新参农不断开辟新领域。继振西洋参加工项目办公室里,王文水的二女儿王琳正和团队策划推出一组“李子柒式”的西洋参短视频,让网友们对西洋参有个新感观。

  32岁的王琳从小就在参地里长大,还记得小时候和姥爷常玩“猜参花”的游戏,哪一垄第几排的参花有几颗种、什么颜色,王继振闭着眼都知道。王琳说:“姥爷和爸爸都不爱说话,但当初劝乡亲们种参却磨破嘴皮子上门推销。他们都是无私的人。”

  王琳说,种参人骨子里的东西代代相传。2013年,王琳开了一家西洋参淘宝店,最火的时候一天发了400多单。这些年,开网店、建工厂、做直播……她也有个西洋参的梦,就是把销售话语权也攥在参农们手里。

  继振西洋参加工项目位于威海市文登区打造的西洋参小镇里,大健康视角下的文登西洋参产业,正融合当地原生态资源,开始“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去年,年度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公布,文登西洋参小镇示范区榜上有名。

  播种、盖网、埋杆、搭棚……参农们一直要忙活到霜冻,种子等到开春才从解冻的土壤里长出来。王文水说,之所以那么早就播种,一是农时不仓促,再者熟悉环境4个多月的种子发芽后,也会长得更加根深蒂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霄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