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1-05-28 13:51: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于霄雁 通讯员 姜凌春 威海报道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实地走访20余个住宅小区,主动联系群众100余人次,排查化解群众诉求问题30余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威海临港区建设局全力推进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动力和实际成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出真招、实招 全方位提高群众满意度

  面对城市管理工作新问题、新挑战,临港区建设局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做细致文章。狠抓小区综合整治和问题攻坚不放松,依托12345政务热线,临港区建设局针对小区业主反映的具体问题,安排专职人员处理,形成问题处理、监督、结果反馈全闭环工作流程,并持续开展住宅小区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工作,要求每个小区建档立卡、建立台账,严格落实“销号制”。

  此外,临港区建设局还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红色物业”建设结合起来。今年3月,临港区建设局编制红色物业党建中心建设方案,设计了红船初升、红帆征程、红帆竞渡、红帆匠心、红帆掠影、红帆愿景和党建基地7大版块。同时,制定完成5个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并落实施工计划,年底将完成路面、供电、车位等服务设施配套工程。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临港区建设局进一步坚定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今年4月,临港区建设局组织科室工作人员深入峰山社区、正棋社区、嘉和社区发放智能垃圾分类卡,全力做好垃圾分类处置宣传工作。“通过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居民满意度大大提升。”临港区建设局工作人员孙黎明感慨地说道。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临港区建设局全局干部职工在不断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提质增效的同时,围绕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也不断出真招、实招,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当时已经快夜里12点了,周宁路附近居民打来电话反映附近工地存在夜间施工现象,影响正常休息。”4月中旬,临港区建设局在接到群众反馈电话的第一时间,组织执法人员到相关工地进行核实调查,责令其停止夜间作业,并处以行政处罚。“只用一通电话,部门即刻前往现场,为我们解决问题,这办事效率实在是高。”事情得到妥善处理后,周宁路附近居民为临港区建设局的业务能力点赞。

  探索上门服务模式 主动问需企业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临港区建设局全局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实际,坚持从问题出发、从小事入手、从实处着力,积极为辖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党的政策落实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多亏区建设局工作人员为我们落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政策,解决了厂房问题,这下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企业扩产增效上。”困扰许久的烦心事得到解决,威鹰塑胶有限公司负责人鞠洪鹏高兴地说。

  早前,威鹰塑胶有限公司因为厂房问题,一度影响正常生产作业,在多次实地勘察后,临港区建设局为企业“量身打造”了解决方案。“我们了解到,企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企业七号厂房因退让较大、新建厂房建筑面积太小无法使用,二是,该企业三、四、五号厂房尚未办理不动产权证明,无法实现资金周转”。为此,通过落实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相关政策,经过多方协调,针对第一个问题,决定将企业所在的蔄兴路两侧的退让由原有的20.5米调整为10.5米,厂房规划面积可由3000平方米扩至6000平方米,完全满足企业厂房生产需求。针对第二个问题,临港区建设局在用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对厂区坐标范围进行微调,为企业三、四、五号厂房出具历史遗留问题的规划意见,为下步办理不动产权证打下基础,顺利地破解了企业用地的两大难题。

  无独有偶,今年4月,威海孟海智能家居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丁海同临港区建设局工作人员反映企业存在拿证难的问题。经过多方了解后,得知由于企业实际建筑超出用地边界,因而无法办理不动产证明。在了解企业急需后,临港区建设局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协商,灵活运用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相关政策,仅用半个月便为其出具了历史遗留问题的规划意见。“多亏了建设主管部门,把困扰多年的问题解决了。”该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

  除了帮助企业解决当务之急,临港区建设局还立足自身职能,探索上门服务模式,临港区建设局工作人员在日常监督中发现辖区部分企业存在持证人员不足的情况,便主动向企业宣传推广建设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认定标准流程,制作并下发50份建设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认定和评审标准及申报流程明白卡,力求企业职称评审工作做到应评尽评,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同时为了优化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办事流程,推广使用电子平台。临港区建设局先后召开3次培训会,多次到建设单位进行线下一对一指导,目前全区在建项目全部使用城建档案电子平台,实现了城建档案随传随审,项目竣工即城建档案验收。

  临港区建设局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目前已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70余个,排除了困扰企业多年的“病灶”和“梗阻”,释放了企业发展活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美男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