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王珏 威海报道
近来,各地高校相继恢复向社会开放。3月11日起,济南、青岛、威海三地的八个校区再次敞开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大门,工作日18时至22时,以及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8时至22时,公众可通过提前预约或现场登记的方式刷身份证进入校园。除了开放校园,部分食堂也可以使用移动支付,市民和游客可在大学食堂就餐。
在威海,一面靠山、一面是海的绝美校园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再一次成为了市民游客休闲与求知的新去处,感受学术的氛围、体会文化的脉动,其间的文化魅力和学术气息,正待每一位访客细细品鉴。
然而,高校开放首周便遭遇了挑战:时隔四年再度开放吸引大量访客,一夜之间,渴望一探校园风貌的人们在校门外排起长龙。与此同时,校园内发生了种种不文明行为,包括大声喧哗、乱丢垃圾、食堂用餐后不回收餐盘等现象,影响了校园环境与生活秩序。
高校校园的开放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大学校园要不要开放,以及开放到何种程度,也引起部分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担心和顾虑:校园很久没有开放,一下会涌入太多人,会不会造成操场、图书馆等设施被挤占,从而出现资源抢夺的现象?学校毕竟不是公园,随着社会人员的进入,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师生的人身安全?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遇到的挑战并非孤例,不久前,武汉大学内游客因开车鸣笛引发学生不满,继而引起冲突,然而武汉大学社会公众预约通道的“来校须知”第5条已明确规定,因校园内道路交通条件有限,预约入校参观人员乘坐的各类车辆禁止入校。这些冲突不仅仅是个别事件的表现,更引发了对于高校在社区和城市文化中所承担角色的深层次思考。
大学校园不只是学校,还是教育、文化、体育锻炼等资源的聚集地,社会各界对于校园的憧憬与向往,是对知识渴望与文化追求最自然的体现。即便当今的大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愈加紧密,不再是普遍意义上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其资源配置和空间设计依旧首要服务于高等教学和科研的使命,满足公众参观的需求,必须建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的基础上。
毕竟,高校最基本的职责还是教书育人,因此高校的开放,须以保障在校师生正常的工作学习秩序为前提条件,在高校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只有做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保障校园环境的有序,才能实现大学的真正开放,否则便是“舍本逐末”。
在当今社会与高校愈发紧密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开放已成为承担社会责任和展示学术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这项任务既复杂又持久,要求高校不仅安排资源共享,还需展现管理智慧:明确哪些资源对公众开放,哪些需加强管理维持秩序,充分考虑自身承载能力,实行预约制控制访客量,找到既满足公众参观需求又保持校园秩序的平衡点。
此前,威海校园对社会开放已有成功实践。自2013年起,威海在山东省率先启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至2020年,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体育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威海既给了各校结合各自情况制定具体开放方案的空间,又得以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自2023年3月20日起,威海恢复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目前暂时开放室外体育场地设施。此举虽然仅是针对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但背后的考量与平衡同样值得借鉴学习。
一所开放的大学,访客们期望在这里寻找的,是昔日时光的记忆,是大学的人文与学术底蕴,是未来梦想的启迪,而与之对应的,访客们又该在大学校园里展现出怎样的形象?显然,不爱护环境、不遵守秩序、把校园当公园游乐场的各种不文明行为是不合宜的。
高校开放过程中,社会访客的理解、尊重和协作至关重要,需要树立起文明参观的观念,而非将校园视为一次性的“消耗品”。访客们应当意识到,任何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会扰乱校园的正常秩序,还会破坏他们原本应当享有的校园文化体验。
高校开放已是大势所趋,也应蔚然成风。如果高校在保证安全、有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校门“大开”,校外人士在参观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维护好校园的环境和设施,相信开放校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被周全解决,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双向奔赴”。
对于整个城市而言,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们向社会开放,不仅可以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也为更好地展示威海的教育成就和城市魅力提供了窗口。因此,维系高校的秩序与文化,不仅仅是大学自身的任务,城市应通过细致管理和公众教育,引导每位访客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而非破坏者;更应凝聚全市民众的责任与努力,担负起尊重和保护校园文化的重任,让每一次校园之旅都成为一次美好的文化体验,让高校真正成为学术、文化、教育交汇的灯塔。
初审编辑:姚潇雨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