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阳
“我们班组通过自主创新,全线智能化率达到96.77%,班组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性达到380万元/人,是2023年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23倍。”今年4月底,因为善于创新创造,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曲轴智能制造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班组副组长卫红建自豪地表示,这是对他们身为产业工人的最高褒奖。
近年来,围绕“大抓基层、大抓经济、大抓落实”,威海市总工会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聚焦全员创新体系建设,在强队伍、提素质、激活力上下功夫、求突破,打造了一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尖兵”。
建好“跑道”,打造产改“硬队伍”
“通过与工会共建工匠学院,我们聚合了一批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建立了工匠学院师资库,成为培育工匠的‘摇篮’”。正如山东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负责人所说,2022年,他们与威海市总工会携手共建“威海海洋工匠学院”,以推进职工创新创效为着力点,建立起服务职工技能提升和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工匠培育体系。
为打造产改“硬队伍”,威海各级工会积极搭建覆盖职工成长成才全流程培训体系。针对新职工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实施“职工进院校、讲师进企业”“双进”培训模式,每年培训职工20余万人次,比如威海供电公司工会就针对员工特点,推行“一人一策”的“订单培训、菜单式教学、跟进式竞赛”模式,借助公司工匠学院、培训基地、创新工作室等产教融合,综合运用讲授互动式、动手操作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升技能培训效果,让员工学有所用,用有所获。建设工匠学院,打造工匠“摇篮”,在山东率先建设威海工匠学院,设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实训基地,建立完善市、区、企业(院校)三级共创工匠学院机制,已建成市级工匠学院14家,二级产业学院21家,依托工匠学院开展示范培训,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赋能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除此之外,威海市总工会还组织开展全领域全业态职工劳动竞赛,实现培训和竞赛互学互长、良性循环,双重赋能。
横向,实现竞赛形态全覆盖,每年组织开展职工安全竞赛、劳动竞赛、创新创效竞赛、乡村振兴竞赛和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发展比赛,尤其是创新开展的“乡村振兴·一镇一品”劳动竞赛,将竞赛“触角”从厂矿车间延伸至田间地头,充分激发了农民工的创新热情和劳动激情。
纵向,实现劳动竞赛从班组—企业—行业—重点工程—产业链的全贯通。通过广泛开展“五小”竞赛、绿色低碳行业劳动竞赛、产业链劳动竞赛等,全方位搭建了各行业、工种职工“比武”平台。
高质量的培训、竞赛成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沃土。近年来,威海市每年通过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1300余人,近1万名职工提升了技能等级;培育齐鲁(大)工匠、山东手造大工匠等各级工匠500多名,技能人才36.5万名,1069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给足“动力”,激发职工“内驱力”
“生产一线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如何运用有效的激励举措,激发产业职工的创新热情,让职工的‘小点子’迸发‘大动能’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威海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8年,威海市总工会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一线职工岗位创新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将职工创新成果产生效益的1%到5%用于奖励创新团队或职工个人。比如,克莱特风机设立了职工创新银行,将合理化建议、革新成果、发明专利等按贡献大小兑换成积分,存入银行,年底按积分兑现成工资、奖励;成山集团的职工发明创造、创新改善可享受一次性1万元和连续三年由该成果产生利润10%的提成奖励。
近年来,威海市总工会用于激励职工创新创效的资金超过2000万元。每年选树职工创新明星、带徒名师、全员创新企业、创新工作室;每年评选100项以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给予一定金额奖励;2017年以来,由威海市政府命名威海工匠167名,并为每人发放奖励资金1万元,带动区市、企业层层开展工匠选树,在全社会营造起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有为才能有位”充分激发出每一位产业职工的劳动热情。
“马力”全开,跑出产改“加速度”
“我们工作室通过对机场消防车等项目的技术攻关,提高了装配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仅这一项每年可为公司节约60余万元。”在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由刘洪强等劳模工匠领衔的创新工作室成为企业的“智囊团”。近三年,广泰职工提出改善提案近1000项,创造效益近1500万元。
近年来,威海市总工会按照“全市动员、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原则,持续深化职工创新平台—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以一线职工和基层班组为重点,把创新工作室建在车间班组,职工在生产中随时集智攻关。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创新工作室1588家,各类企业创新班组、小组21570个,吸纳创新骨干20.8万人,参与创新职工52万多人。
为放大创新平台的裂变效应,威海市总工会还赋予创新工作室“学习培训、技能传承、创新攻关”三项职能,职工成才后再领办新的创新工作室,实现“1+N”裂变效应。
数据统计,依托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威海广大职工推进技术革新9583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0.4万余件,发明创造5636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3810项,获得专利二千八百多项,共创造经济效益超40亿元。
为促进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威海市总还创新开展“技术红娘”工作,深入生产一线摸底企业技术需求、难点,摸排职工创新成果,与高校、企业创新工作室等进行技术匹配。
威海工会“技术红娘”工作启动以来,共吸纳进驻高校、科研机构16家,专家教授、高技能人才1652人,发布科研成果343项,发布企业技术需求近400项,为60家企业的86项技术需求进行了对接,15家企业与高校签订合作合同,创效近亿元,凝聚着广大产业职工的智慧动能,正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威海高质量发展蓄势添力。
(通讯员 夏丽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