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景成
于明玉,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初四班主任,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长,荣成市思政课“同城大课堂”讲师团成员。
自2012年大学毕业以来,于明玉老师始终坚守乡村教学一线,初到农村,面对简陋的校舍、匮乏的教学设施和孩子们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于明玉老师没有退缩,反而被这份纯真与质朴深深打动。她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而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这把钥匙或许就是他们走出农村、看见更广阔世界的唯一途径,于是,她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搭建起通往梦想的桥梁。
躬耕教育,坚守初心
农村学校学生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少是跟随老人或单亲生活,于老师对于他们总是付出百分之百的真心,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更是通过家访不断摸排他们的家庭状况,通过联系社会爱心人士等方式及时帮助困境儿童获得救助,赢得社会一致好评。临近中考,有学生妈妈回老家再婚生产,学生自暴自弃,于老师在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关爱,经常节假日放弃休息时间到学生家里解决学生和祖父的矛盾,最终让她回到正轨,考取高中。
在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能够成为留守儿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缩短农村学生在“起跑线”上的差距。10多年来,于明玉老师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成绩良好,深受家长、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于老师不但兢兢业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把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为青春期的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走出迷惘。于老师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思想观念与人格魅力站在时代的前沿,努力把学生带进一个新天地。正是因为有像于老师一样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老师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去,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才会更辉煌。
潜心学习,不忘初心
虽然地处农村学校,但是于老师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断钻研教材,提升自身素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练就过硬业务能力。
毕业至今,于老师不放弃每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她近十年来坚持每年参加教学比赛,从未间断。撰写的教学论文《立足生活探索多元化哲学教学模式》在国家级刊物《教学管理与研究》发表,2021年执教《和美农场校本课程》获得“威海市优质课一等奖”,主持开发的校本课例《和美农场》被评为“山东省校本课程优秀课例”,同年,参与威海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并顺利结题;2022年参与省政法委、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2022“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重大课题研究入选山东省政法智库并顺利结题,参与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双减”背景下单元作业获得“山东省大单元作业设计一等奖”,2023开发课例获得山东省融合创新应用案例,并带领学科组通过山东省道德与法治数字化建设基地学校的申报,2024年开发的思政课程获得威海市思政金课,2024年参加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决赛获得山东省二等奖。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她凭借过硬业务能力,走在全市前列,她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学习名师案例、总结教育经验,2022年率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取议题式教学模式,多次在荣成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会上进行培训,并受邀到多个学校入校指导,如今这一教学模式已经在荣成市各个学校广泛应用。
岁月如梭,转眼间,于老师已经在农村教育这片热土上耕耘了十余年。她的青春,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了最绚烂的花朵。虽然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她的心灵却因这份坚守而变得更加丰盈与坚韧。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深刻内涵,成为了无数乡村孩子心中最温暖的灯塔。
如今,那些曾经被她教过的孩子,有的已经走出农村,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有的则选择留在家乡,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而于老师,依旧坚守在那片她深爱的土地上,继续着她的教育梦想,用爱与智慧,为更多的乡村孩子点亮希望之光。她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农村教育的田野,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通讯员 李晓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