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王陆见
产城融合,能为一座城催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威海临港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从曾经的单一工业园区,到现在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如今,这里的碳纤维产业技术实力国内领先,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海洋装备等各大领域;这里扎根的德国马夸特集团,用5年内两次“牵手”的行动证明对专业招商、贴心服务的认可;这里落成的9大新型社区,让1.6万农民过上城里市民的幸福生活……
深入推进“产、城、人”融合,临港区紧扣“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这一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始终坚守“工业立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初心,一手抓产业集群化、园区化、特色化发展,一手抓“精致城市·幸福临港”建设,加快向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升级跨越。
走好“特色路”,三大产业集群成型
不久前,首款完全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要求研制的大型无人运输机TP500无人运输机完成首飞。这场华丽首飞,少不了碳纤维的“临港力量”。据悉,运输机全机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相关结构件的研制、生产和装配等全部出自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
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纤维,能在生产线上抻得笔直。指着生产线的产品,拓展纤维总经理丛宗杰引以为傲:“这是T1100,另一个车间是高模M65J,这两款产品代表着碳纤维领域目前最尖端的技术。”有着“黑色黄金”之称的碳纤维,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在临港区,碳纤维产业链条从科技研发,到原丝生产,再到中下游复材应用纵横交织,50多个科研平台及中下游项目已在这里“卡位入链”,朝着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迈进。
走好“特色路”,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如果选出两张临港区特色产业名片。一张是碳纤维,另一张就是马夸特。
从1996年进入我国以来,全球开关及控制系统领域隐形冠军德国马夸特集团共有三笔主要投资,除了劳动密集型的上海老工厂,两处新工厂全部落户威海临港区,两个项目总投资超过8500万欧元。眼下,马夸特汽车智能化系统制造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生产车间里,为韩国三星生产的12伏电池管理系统产品每月产量达11.5万套。马夸特(威海)工厂总经理贝特霍尔德·阿伦茨说,马夸特刚刚中标了奥迪汽车的一个重大项目,将给奥迪汽车全新一代电动汽车供应电池管理系统,该项目将放到威海生产,这也加快了马夸特二期项目的实施进程。
根据产业基础和目标定位,临港区坚持规划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马夸特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以及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产业集群链条清晰、势头强劲、初具规模。今年上半年,临港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产业集群产值均实现15%以上增长。
做强产业存量,扩大发展增量。8月8日至9日,临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梅延良带领“小分队”赴厦门招商。今年以来,紧盯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临港区凭借3636招商工作机制又成功“签”下了国药医疗药品耗材配送等总投资38亿元的26个优质项目。
产业发展,离不开园区、平台等载体的强力支撑。在临港,碳纤维产业园全力打造碳纤维产业集群的高端产业园区;中欧(威海)中小企业合作区,进军中欧地方经济合作、高端产业合作和中小企业合作新高地;中日(威海)产业合作园区则致力于成为中日新动能合作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聚集区和对外开放先行区。
如今的中日(威海)产业合作园区里,高标准日式厂房和人才公寓鳞次栉比。这样“拎包入住”的模式,赢得了不少投资项目的青睐。目前,临港区有两处青年中心和人才公寓正在建设,投用后可满足万人以上住房需求。
村民变市民,家门口乐享幸福生活
产业集群拔节生长,精致新城全面铺开。把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临港区建成了9大新型社区,1.6万农民就地变成了新市民,乐享家门口的幸福生活。每天早上,林泉河公园的文艺一角都会传来咿咿呀呀的醇厚唱腔。说起发生在临港区的幸福变化,票友林治钦如数家珍:“现在是高楼林立、交通发达,社区和临港文化中心都设了戏曲活动室,我们唱得更舒心了。”
今年上半年,临港区完成首批34项城建市政重点工程立项备案,11项市级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6.05亿元,运用数字城管平台解决城市建设不精致问题超过3800处,推进10个小区改造工程和7公里排水管网改造工作,新建停车位2200个,服务配套和城市功能进一步提档升级。
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棒垒球项目决赛、2022年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暨中国中学生棒球锦标赛……这个夏天,临港区的居民在“家门口”观看了一场场高水平的棒垒球盛宴。今年以来,临港区已举办28场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还对各村居超千件健身器材进行维修,并增设百余件健身器材。棒垒球精彩挥杆,冰球馆里激情四射。位于临港区的威海冰球馆解锁了居民家门口的“冰雪运动”新体验。这是威海市首个国际标准的冰球馆,不仅能满足“全民健身、大众参与”需求,更是集培训、竞赛、表演等多功能于一体,可举办冰球、花滑、短道速滑等各项赛事。
临港区大型商超、酒店等城市综合体也在不断增多,逸龙湾商业街区等特色商业街亮点突出;基础设施愈发完善,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宗旨的临港文化中心开业,为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中心。
城区更精致,乡村更富足。放眼临港区,山河富春、麓源果乡、金井黄山、清泉康谷四大样板片区扩规模、成示范,青岛农业大学(威海)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实行边耕边读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前些日子,临港区蔄山镇裴家泊子村会计孙显明刚领来了这个月3969元的光伏发电收益。自打今年光伏产业项目“上阵”后,年发电量预计10万度电,村集体收入每年可增加4万元以上。裴家泊子村第一书记赵镭:“项目所得资金可以用于村里道路硬化、公共设施建设等,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人为本,民生实事“点对点”解忧
8月20日中午11时,临港区汪疃镇英武社区幸福食堂香味四溢。这天的主打菜品是白菜炖牛肉丸子和萝卜炖虾,都是老人们喜爱的菜式。前来就餐的汪疃镇西梁格村村民隋新芳说:“中午来吃现成的,不用做饭,也不用刷碗。”不止隋新芳,周边15个村子的老人都尝到了幸福食堂的“甜头”。英武社区的幸福食堂有两层环状“配餐带”,第一环覆盖1公里以内的就近村,村里老人直接在食堂就餐;第二环辐射5公里内的周边村,由食堂集中配餐到老人餐桌。每天中午,工作人员都会在11时30分之前将饭菜配送到位。
产城融合,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像这样“量身定制”的幸福食堂,临港区共建成96个,基本实现“一餐热饭”全覆盖,惠及临港区超过2000名农村老人。今年,临港区还形成了“幸福食堂+N”服务的延展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幸福生活。草庙子镇大东疃村还为幸福食堂增加了理发、洗衣、洗澡、提供热水等项目。
对于老人多、经济又相对薄弱的村庄,临港区还推行“1+2+N”村企联建机制,即:一个区直部门协调动员两家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帮助幸福食堂来运转。各村会把诚信菜园或信用菜园盈余的新鲜蔬菜再反馈给企业,形成良性循环,让幸福食堂成为服务群众的暖心驿站。
紧扣群众最关注、最关心的“一老一小”等关键重点,临港区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民生“微实事”,“一对一”解民忧、惠民生。今年以来,临港区区级20项为民办实事正在顺利推进,市级交办的民生“微实事”,目前已办结18件。
这两天,大东疃村原本坑洼的主干路变成宽敞平整的沥青路。村民谭全军说:“村里老人多,这路铺好了,老人们走着更安全方便。”统筹推进“四清”“五化”“七改”,临港区目前建成“四好农村路”380余公里,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亭143处,累计建设农村清洁取暖改造9220户,临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覆盖率达100%。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也提升了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声吵着进去,喜笑颜开出来……这是草庙子镇林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经常看到的场景。社区矛盾调解小组组长丛燕说:“今年我们这群‘和事佬’化解了40余件纠纷矛盾!”
临港区推进社会治理“十大工程”,目前86个城市社区居民网格党组织实现全覆盖,29个专属网格均已建立五级队伍体系,组建“平+急”工作小组200余个,形成了党建引领、两库为基、两组参与、多元共治的“1+2+2+N”超级网格建设模式,形成了党领导下基层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通讯员 姜凌春)
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