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的故事之一:凯撒大帝为争牡蛎远征英格兰
来源:威海大众网 编辑: 2014-05-02 17:29:00
参加完“2014乳山牡蛎品鲜季”之后,威海市民张女士一直对那餐丰盛的“牡蛎宴”念念不忘。素有“刨根问底”精神的她,回家后翻阅书籍典故好一个查,发现“牡蛎宴”早在18世纪就已经存在了。牡蛎,早就是西方上流社会餐桌上最令人期待的一道菜。相传,当年凯撒大帝远征英格兰,发动英伦之战,就是为了谋取泰晤士河畔肥美的牡蛎,以博取后宫众多佳丽的容颜常驻。
牡蛎和莫泊桑的“于勒叔叔”
“一个衣裳褴褛的老水手,用小刀一下撬开了牡蛎的壳子交给男搭客们,他们接着又交给那两个女搭客。她们用优雅的姿态吃起来,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免得在群袍上留下痕迹。随后她们用一个迅速的小动作喝了牡蛎的汁子,就把壳子扔到了海面去了。……”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因曾被选进语文课本,而广为人知。
但对于牡蛎是什么,很多人并不知道,并也因此对牡蛎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张女士便是如此。生活在内陆城市的她,打小就没有见过牡蛎是什么样子,后来到威海求学、工作,虽见过牡蛎,但仍然很渴望体验在“于勒叔叔”工作的船上食用牡蛎。今年春天,这一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凯撒大帝为争牡蛎远征英格兰
自古希腊黄金时代开始,牡蛎就被食用并被认为是强身健体的神物。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各具特色的牡蛎文化神秘而引人遐想。
据可考史料记载,人类食用牡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诸多的海洋珍品中,许多国家的人唯独钟情牡蛎,西方称其为“神赐魔食”,在日本则称其为“根之源”,还有“天上地下牡蛎独尊”的赞美诗句。
嗜吃牡蛎者更是不胜枚举,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雅士都与牡蛎结下不解之缘。相传,当年凯撒大帝远征英格兰,发动英伦之战,就是为了谋取泰晤士河畔肥美的牡蛎,以博取后宫众多佳丽的容颜常驻;而拿破仑为保持战斗力在战场上大啖牡蛎,甚至大放豪言“牡蛎是征服敌人和女人最好的武器”;意大利和维多利亚皇帝餐餐不离牡蛎;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病后每日吃一盘牡蛎以加快康复……如此看来,世人对于牡蛎既尊崇又热爱。
在食用牡蛎上,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加痴情,尤以法国人最为痴迷。浓厚的牡蛎情结让法国人对牡蛎有着无休止的垂爱,在古今众多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更是不吝赞美。以牡蛎为题的文学作品先后有《牡蛎搬运工》《从天使岛牡蛎》以及《牡蛎安魂曲》等。18世纪的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特鲁瓦就曾专门创作了一幅名为《牡蛎宴》的著名画作。而在19世纪的纽约,据说在食用牡蛎的鼎盛时期,随便走进一家餐馆,都会听到敲牡蛎或者吮吸的声音。(威海大众网记者 孙琳)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张利然
责任编辑:张利然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