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泊于镇:“农”墨重彩在乡村田野间书写新时代答卷

2022-09-08 11:16: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高慧 威海报道

  郁郁葱葱的无花果园、玛瑙一样成串的葡萄、青红相间草莓柿子……9月7日,威海大地阳光明媚,处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位于经区泊于镇的采摘园内更是瓜果飘香,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享受采摘的乐趣。

  从昔日无人问津的乡镇小村到如今的游客盈门,泊于镇变化的背后,凝聚着镇党委的智慧和力量。近年来,泊于镇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通过推广应用栽培技术,着力打造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园。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升级,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带动,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夏末秋初,无花果和葡萄已到了采摘上市的季节,在泊于镇海西头村的无花果果园内,许多游客趁着假期的闲暇时光,与家人朋友来到这里,一同体验采摘的乐趣。“无花果在我们威海也被叫做‘糖包子’,吃起来有股清甜的味道。”游客一边采摘无花果一边和记者说道,“周末带上小孩子来这里玩,给孩子也体验一下农村采摘的乐趣。”

  据了解,在2008年,威海经区管委倡导发展无花果特色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泊于镇党委政府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在全区抢先做起了无花果育苗的文章,在泊于家村,仅一个冬天就培育改良无花果苗木70余万株,仅此一项就增收60多万元。而海西头村党支部则是按照“党建引领,创绩为民”的工作准则,依托特色无花果资源,将党建工作同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三心三向,多彩果乡”的党建品牌。

  2011年,泊于家村党支部如法炮制,再次紧紧抓住全区打造无花果观光采摘产业带的机遇,充分发挥紧靠成大线两侧的地域优势,从村民手中流转荒滩地150余亩,仅用3个月时间,建起了无花果、蔬菜、生姜果蔬大棚,按照标准化和无公害要求生产管理,注册的“石家河”绿色蔬菜商标,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泊于家村通过平整、流转土地,不断增加草莓、葡萄等经济效益高的采摘种类,逐步建成了集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精品果蔬采摘园区,村集体每年增收90多万元,并固定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快步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强化组织,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在泊于家村,随处可见葡萄长廊。一串串紫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诱人,孩童们在葡萄藤下追逐嬉戏,老人们则坐在叶荫下,洗上几串葡萄,和老友坐一起慢慢品尝。

  谁能想到如今欣欣向荣的泊于家村在2007年的时候还犹如一潭死水般停滞不前呢?“手中无米,唤鸡不来。”说起十几年前,村民们这样评价当时的村“两委”:组织动员力弱、带富能力不强、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据了解,在2007年泊于家村新班子在成立之初,村内派系斗争严重,工作难以开展。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新“两委”班子在上任后的第一次“两委”会上,就确定了“以团结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的治村思路:村内所有大事小情都要集体研究、达成一致,既不能搞“一言堂”,也不能搞对立,凡事儿都要坚持“两委”碰头讨论、党员村民代表表决通过,通过之后要第一时间公开给老百姓看,接受老百姓的监督。

  “只有出于公心,真真正正为百姓做实事,老百姓才会买你的账,人心才聚的齐。”泊于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可春这样说到。

  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泊于镇以强党建为抓手,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班子强起来,人心聚起来。曾经软弱涣散的泊于家村,如今组织强、人心齐,村里成立了威海春燕果蔬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我们将继续做强特色产业,提升村容村貌,成为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王可春信心满满。

  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利用无人机俯瞰整个泊于家村,茂密的果树包围着泊于家村,石家河从一侧蜿蜒流过,在村子中心民居的周围,就是生态度假农家乐,荷花池、休闲娱乐广场、钓鱼池、小公园错落其间。行走在泊于家村的小路上,眼见美景,耳听鸟鸣,鼻闻花香。

  “高杆月季花期长,每年大概能从4月开到10月,而且样式多,观赏价值特别高。”谈起泊于家村的高杆月季,村书记王可春的脸上满满的骄傲。在泊于家村,高杆月季不仅是美丽乡村的点缀,更是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芬芳”产业。

  2019年,泊于家村集体引入树状月季树苗、茶花苗10万株,打造花卉景观带和花卉基地40余亩,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还向新城建设输出花卉育苗等服务,稳步扩大经营范围。既扮靓了乡村,又为村集体增收扩宽了道路。

  在一幅幅动人的乡村美景中,泊于家村的乡村新面貌、乡村新气象的蓝图正在不断绘就,一笔一划勾勒出村民幸福生活的幸福模样。

初审编辑:王景成

责任编辑:王陆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