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1-5230055

投稿信箱:whdzw2012@163.com

于晓宁家庭

来源:   编辑:   2015-09-22 14:37:00   作者:

  双泉城社区有这样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是80后奋斗的一代,年纪轻轻的他们拜师学艺,继承了胶东花饽饽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他们就是于晓宁夫妇。于晓宁今年30岁,别看年轻,生活上却相当有眼光有追求。曾经他在工厂上过班,那时的他,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出去做烧烤,生活忙碌而充实。他与花饽饽结缘是在结婚那档口。新婚时,父母为他们订制了汪疃花饽饽结婚系列,看着充满喜庆花饽饽系列,那生动的形象均是出自双手捏出,他爱不释手,对花饽饽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千方百计找到汪疃花饽饽协会会长于日芬老师,并虚心的想她拜师学习。小于师傅天生心灵手巧,与花饽饽接触后,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制作手艺也越来越熟巧,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他出徒了,老师对他的作品赞赏有加,并且希望今后他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将花饽饽传统手艺发扬光大。回到家中起初他只是在家没事的时候自己捏出一些新造型然后蒸出来摆在家中欣赏,但是后来发现花饽饽存放时间并不能太长,因此他想着既然花饽饽这么好看、味道也好,何不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手艺,还能养家糊口,因此他决定自己开店。

  创业的路是艰难的,开业之际,妻子刘盼英还在家中坐月子,而且夫妻两人没有殷实的家底,只能光靠一股干劲,到处筹资准备了5万元租下了社区内一个不太大的店面,开业的第一天没有鞭炮、没有锣鼓,但是小于师傅深信:诚信是立业之基,品质和服务是事业兴旺之源,只要不忘了开店的初衷,认真对待每一个作品,生意一定可以红火起来。花饽饽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有奥秘在其中,无论是和面的力道还是造型的创造都需要制作人的耐心和细心,就这样在没有外人的帮助下,于师傅承担起了从和面、捏样、蒸制的过程。没过多久,妻子做完月子就来到店里帮忙,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但是小两口平时只要没生意时,小于师傅就会亲自教妻子学习如何制作,慢慢地妻子在花饽饽手艺上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完全可以帮助小于师傅制作,同时也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饽饽,小于师傅主动联系社区居委会,免费为社区居民开办培训班,传授花饽饽制作技艺,让居民亲手制作、亲手蒸制、免费品尝。

  虽说开店之后小于师傅的身份是生意人,但是他比生意人更多的是爱心。自从开业以来,无论过什么节,小于师傅都会来到社区里为贫困户送上刚刚出锅的花饽饽,碰上重阳节还会到敬老院送去自己的一片心意。夫妻二人还主动联系镇社区办希望能够为各村居的90岁老人在生日之际送去寿桃系列,以表心意。就是这样的热心和诚信,“于式花饽饽”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顾客们尝尝夸赞说:“这年轻夫妻俩,扎扎实实的做好花饽饽这门手艺,做出来的花饽饽又新奇、又好吃,人家还这么有爱心,真是不容易。”

  小于师傅总说:“我开这个店的初衷是因为我喜欢花饽饽,我希望花饽饽这个传统手艺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现在店里越来越红火,我更希望是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小两口的花饽饽在社区里家喻户晓,他们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爱心感动着街坊邻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雪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