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宋阳
责任编辑:郑云歌
大众网记者 蔡君君 威海报道
案板前,37岁的宝妈孙淑丽正仔细地修剪服装的线头,修剪后又熟练地将服装整理、挂好,一件接着一件,忙碌但有条不紊。“这里离我家、孩子学校都近,‘妈妈岗’的岗位又让我的工作时间更灵活,不仅周末双休,平时也可以提前下班接孩子。”入职威海善品服装厂的“妈妈岗”,让孙淑丽“鱼和熊掌兼得”,既不耽误带娃,还增加了工作收入。像这样的“妈妈岗”,在善品服装占到了总岗位的20%。
2024年8月底,山东省人社厅、省妇联联合发布《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通知》,在全省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威海市人社、妇联协同发力,推动“妈妈岗”成为女性就业新引擎。在威海,有的企业为妈妈们“量身定制”岗位,也有企业为妈妈们提供坚强“后勤保障”,还有部门、社区协调联动为妈妈们提供“家门口”就业创业机会,更有妈妈们创业带动更多就业的典范,越来越多的宝妈实现了“挣钱带娃两不误”的心愿。
岗位“量身定制” 破题带娃难就业
与孙淑丽不同,有着裁衣工作经验的二胎宝妈刘芹芹在善品服装从事着制作样衣的工作。“二宝还不到3岁,在这里能让我兼顾家庭和工作,以前的工作经验也能用得上,每个月三四千的工资还是很可观的。”刘芹芹笑着说。
除了为宝妈们提供弹性工作制、小时计薪等便利外,善品服装还在文登区泽库镇、小观镇、铺集镇等6个乡镇设立了“大姐工坊”,且安排的工序都简单易上手,吸纳了一批宝妈加入其中。
结合“妈妈岗”灵活、弹性、流动、新业态等特点,威海市在全市广泛征集企业用工需求,在家政、餐饮、电商等传统及新兴服务业领域发动企业开设“妈妈岗”,同时将“二孩妈妈”“三孩妈妈”等群体纳入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多渠道挖掘岗位信息。
“欢迎大家来到咱们金长林花饽饽的直播间,有想要购买花饽饽的家人们可以点击下方小黄车看一下……”上午把孩子照料好之后,董佳晨来到金长林花饽饽孵化产业园内,登录账号,上线直播。
随着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兴起,花饽饽的销售也瞄准了线上渠道,金长林直播团队中就有两位宝妈,威海长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献芬表示:“宝妈直播有独特的优势,比如我们的早餐包产品,宝妈们更了解购买者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在直播时就会着重介绍,吸引了不少购买者下单。”
鉴于宝妈工作时间有限制的情况,金长林花饽饽生产基地还专门开辟了一条“宝妈生产线”。订单量大时,“宝妈生产线”立即开启作业,为宝妈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而作业时间则根据妈妈们的空闲时间来决定。这样一来,妈妈们能赚钱、能带娃,企业也能如约完成订单。金长林还是人社、妇联部门认定的就业创业培训基地,近年来,探索实施“鲁菜师傅—胶东花饽饽+电商直播+文旅参访+创业服务”的新型培训模式,组织开展“花饽饽”技艺培训200多期,8000多人次参加,在系统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帮助不少宝妈实现了成功创业,发挥了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威海市梳理带动妇女就业能力强、安置妇女就业数量多的企业清单,纳入“妈妈岗”用人单位统一名录,通过线上招聘平台、社区就业驿站、零工市场等,向宝妈群体推送适合的工作岗位。同时,结合“妈妈岗”灵活、弹性、流动、新业态等特点,积极开发生产一线、旺季用工、远程线上、学校餐厅、社区研学、托育保障等多种岗位类型。截至目前,已归集各类“妈妈岗”岗位信息800余个,通过城乡公益岗安置“二孩妈妈”218人。
娃娃放心托管 妈妈上班无忧
对于原本就在企业就职女员工来说,棘手的问题就变成了托幼、托管。对此,威高集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威高幼儿园,70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游玩,快乐成长。而这70名小朋友全部是威高集团职工的子女,并且全部免收管理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妈妈们可以就近到公司上班。“正常是下午4点放学,但是我们会延迟到5点,方便妈妈们下班之后来接孩子。”威高幼儿园园长高静表示。
不仅如此,威高集团还设立了融爱家园,免费为职工提供孩子上学前和放学后的临时托管服务。融爱家园内配备有专业工作人员,会开展书法、绘画、户外拓展等系列活动,在周六、周天,暑假寒假还会开展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到本领,真正让妈妈们上班无忧。
威高集团共有职工30000多人,女职工人数占比接近一半,其中输液器公司女职工占比60%以上。企业内的托育托幼服务,破解了职场妈妈们面临事业与家庭难以平衡的困境,妈妈们上班没有了顾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在职场更能施展才华,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魏桥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与环翠区张村镇政府联合打造威海市第一家企业社区,以多功能室和城市书房为依托,采取“以空间换服务”,以乐享四点半课堂形式弥补职工子女放学后至家长下班前的“监管空白期”,缓冲职工工作中对于子女教育监管的担忧和焦虑,构建了企业-家庭- 社区的共治生态,实现了“企业舒心、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的魏桥幸福愿景。
联桥集团成立了联桥幸福红·员工子女爱心托管班,也是面向全体员工子女打造的内部托管场所,重点从基础设施、师资团队、规章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旨在为企业员工解决加班期间子女无人看护的后顾之忧。
部门社区“手牵手” 铺就妈妈职场路
技能培训下基层、进社区,赋能“宝妈”就业创业。针对全职妈妈工作日日间自由时间少的特点,威海市人社、妇联创新打造“社区夜校”“周末课堂”等培训载体,同时开设罗锅桥维修、巧手姐姐工作室等一批“能工巧匠工作室”,挖掘社区手工达人、工匠师傅等技能资源,让全职妈妈学到真本事;创新培训课程,开展钩针、编织、蜡染、拓印等“短平快”实用技能培训,开展文登烧烤、牡蛎宴、乳山炸甩等地域特色美食培训,举办健康照护、民宿管家、短视频制作等新职业培训,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去年以来,威海市面向“妈妈岗”等女性群体开展技能培训1.3万人次,致力于“授人以渔”,让更多的妈妈获得就业创新技能。
社区作为最基层的单元,与群众接触最为密切,更能了解妈妈们适合什么岗位。在环翠楼街道石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居民王艳艳钩织的玩偶正在公益集市售卖,“发挥自己所长,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创收,在销售方面社区也提供了很多帮助。”王艳艳说。
在社区的支持下,王艳艳还办起了钩织培训班,免费教授社区女性居民钩织玩偶,让大家在带娃闲暇之余能借助自己的手艺获得收入。
环翠楼街道还联合威海市星硕志愿服务中心在17个社区举办了“社区研学宝妈再就业”项目,为妈妈们提供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培训和指导计划,再将研学的工作赋能给社区妈妈们,帮助她们找到一份与实践教育相关的工作,真正满足她们在时间上灵活、在形式上可以带孩子参与、在内容上能提升自己的需求,多维度地帮助她们实现再就业。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实施社区就业服务提升行动,建成基层就业服务网点339个,配齐配强专兼职就业服务人员,打造服务阵地,强化服务供给,为有求职意愿的妈妈们提供政策宣传、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家门口”就业服务。
在部门、社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单位关注到妈妈们的就业问题。去年,威海市羊亭学校还推出了“妈妈餐厅”,28名员工中有20名是学生家长。她们了解孩子的喜好,能为孩子们提供可口的餐食,她们既是员工,能够领取工资,她们也是督导员,能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一举多得。
有温度的岗位、政策、保障,重实效的服务、指导、引导,让威海的妈妈们勇敢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职场新篇。今后,威海市人社、妇联部门将联合出台促进“妈妈岗”就业的服务保障举措和分级分类标准,开发更多适合妈妈就业的岗位,满足不同育儿妇女的就业需求,增加职场竞争力,真正让巾帼不让须眉。
初审编辑:宋阳
责任编辑:郑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