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南海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发展蓝色经济

2021-11-19 17:15: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近日,在威海南海新区昌阳河大桥上向下游望去,一大片红艳的碱蓬铺展在平阔的海滩上,“红地毯”中一簇绿意格外显眼,那是从福建宁德跨越1500余公里来南海“安家”的秋茄——他们都是海洋碳汇物种,共同的“使命”都是“捕获”更多二氧化碳。在秋茄旁边,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上周赶在降温前为上千颗配种苗扣上保温棚,模拟保温效果对秋茄固碳效果的影响。

  海洋碳汇称为“蓝碳”,耐盐碱植物的固碳效果研究一直是“蓝碳”研究的重点领域。南海新区海岸线长达85公里,拥有海藻、牡蛎养殖、川蔓草和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等特色优势资源,有着蓝碳研究的自然资源优势。8年前,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就带领团队扎根在南海新区这片海滩上“种草”。
  从最初的碱蓬,到后来的柽柳、藜麦、狗牙根、黑枸杞、皂角树、盐角草等,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选育了20多个植物品种,进行深层次的生态抗逆试验、田间观测、监测数据收集,全方位考究这些品种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中的生态价值,构建海岸带修复新模式。位于东浪暖村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的10000多平方米温室大棚里,繁育的各种耐盐碱植物的幼苗正茁壮成长。在南海新区香水河入海口,从基地繁育出的上万棵柽柳枝繁叶茂,让这里曾经近30亩的荒岛变成“绿洲”。

  和耐盐碱植物一样“蓬勃”的还有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科研人员们。研究院还有20多名年龄在30岁上下来自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年轻科研人员。每个冬天,他们都要去各地采集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再对耐盐植物进行引种、驯化、栽培和繁殖。
  目前,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和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实施了浅海贝藻标准化碳汇扩增养殖模式构建与示范等项目,开发了海带栽培碳汇方法学,开发出柽柳汽水、碱蓬籽食用油等蓝碳衍生产品,实验团队已经研发出盐生植物果实速冻干燥、亚临界萃取加工等工艺技术,在免疫调节、降血脂、抗氧化等方面有望开发出药食同源终端产品,为实现海洋生态价值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近年来,南海新区依据威海市国际海洋科技城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规划布局,结合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条件,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技术主导、产业综合发展的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区。同时加快推进海洋碳汇研究,建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开展典型海域的有机碳监测实验和海洋生态模拟系统建设,聚焦威海市海水养殖业的贝类、大型藻类碳汇资源,依托全国海洋碳汇联盟科学组织和相关专家,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负排放研发基地,开展海洋碳汇过程与负排放技术前沿研究。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示范基地,制定海带养殖碳汇团体标准。在现代海洋产业方面,大力发展海洋现代种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海工装备产业等。同时引进培育高水平涉海科研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落地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加快聚集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海洋生态经济,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通讯员 王晓根)

初审编辑:程永生

责任编辑:王陆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