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景成
责任编辑:王陆见
荣成市把心理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首道关口”,融合推进人员队伍、阵地场所、疏导管控、科普宣传等重点工作,初步构建起以110多支专业队伍为骨干、30名专家为辅助,覆盖3.2万名重点人、14个重点行业、67万人口的服务网络,为平安城市建设筑起一道“心理防线”。
抓力量配备,让心理服务“有人气”。
针对县级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的实际,坚持引进“洋专家”与培育“土郎中”并重,打好力量调配“组合拳”。据了解,引进“洋专家”,就是与省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机构合作,采取派遣专家、视频连线、周末坐诊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定期举办“舒心大讲堂”,组织专家授课10场次、培训4800多人次。培育“土郎中”,就是心理服务与志愿活动合二为一推进,把心理服务事项包装成志愿项目,把能说会道、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志愿者纳入心理服务团队,培育了“解语花”“燕语春风”“向阳花开”等10支心理服务专业团队,每周到村居社区开展心理宣讲2场次以上。
抓融合共治,让心理服务“有生气”。
将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开避虚就实、融会贯通的切口,用心理服务这个“小支点”撬动“大综治”。比如,把心理服务与婚姻家庭纠纷调处有机融合,荣成市妇联招募400多名妇女志愿者,在婚姻登记处设立“解语花”心理咨询室,凡是家庭离婚的首先要走心理干预程序,全市离婚率下降30%。比如,把心理服务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实施心理疏导“暖心工程”,由卫健、残联组织专家“扶贫先扶心”,心理辅导“一户一策”,从源头上防止返贫。近年来,全市贫困群体心理状况明显改善,群体心态接近社会平均水平。再比如,把心理服务与学生发展有机融合,教体局在47所学校设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成立100人的“荣老师”心理团队,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对问题学生及时教育疏导。
抓源头防范,让心理服务“有底气”。
对普通群众,突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线上在新闻报纸、微信公众号开通11个专栏,普及推广心理知识;线下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六进”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百日集中宣传,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群众学会控制心态、科学减压释压。对重点群体,突出防范引导、防打衔接。引入专业心理测评机构,搭建社会心理大数据平台,以16类人员为重点,建立绿、黄、红三级“心情预报”体系,绿色等级持续关注动态,黄色等级开展心理疏导,红色等级及时干预治疗。近年来,全市重点群体心理健康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通讯员 孙英俊)
初审编辑:王景成
责任编辑:王陆见
荣成市把心理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首道关口”,融合推进人员队伍、阵地场所、疏导管控、科普宣传等重点工作,初步构建起以110多支专业队伍为骨干、30名专家为辅助,覆盖3.2万名重点人、14个重点行业、67万人口的服务网络,为平安城市建设筑起一道“心理防线”。[详细]
为进一步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密切加强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做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不断提高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加强基层党建,带动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近日,荣成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到包扶村开展“双联共建”活动。[详细]
近年来,荣成市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聚焦基层治理的短板弱项、瓶颈制约,整合服务资源、下沉管理力量、加强工作联动,大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全省群众满意度调查中位居136个县市区第2位。今年以来,全市处置民生诉求19.6[详细]
近年来,围绕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荣成市大胆改革创新,在村居组建了5500多人的“蓝马甲”网格队伍、8万多人的“红马甲”志愿队伍,为乡村治理搭起了“骨”,填实了“肉”。在此基础上,又将网格与志愿队伍有机融合,打造一体联动的“红蓝双军”,凝聚起了乡村治[详细]
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荣成市将政法专业力量与村居“两委”、协管员、老干部、老党员、治保、调解等辅助力量有机融合,组建846支、10871人的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通过群防群治一线发现并解决基层问题。[详细]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一旦投身这一事业,就要以火热的情怀与赤诚的爱心像蜡烛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也有人说教师是最轻松的职业,每年都有寒暑假,羡煞旁人。但是在教师光环和掌声背后,我们是否看到了教师平日里的辛苦与不易?那么老师们的真实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