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新闻

市民因城市而骄傲 南海新区快速发展下的幸福民生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7-03-20 10:43:00   作者:

  大众网威海3月20日讯 (通讯员 刘昌勇 孙大伟 记者 孙琳) 阳春三月,威海南海新区海边的游客又开始逐渐增多,沙滩上一家三口玩沙、拍照的幸福景象格外吸引眼球。“我就是本地人啊!”当记者问小姑娘来自何地时,她奶声奶气地说。

  其实,小姑娘的家不是威海南海新区而是环翠区,但她的回答却让人感慨万千: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威海南海新区奋力冲刺在威海一体化布局南向发展轴和环海发展带融合点上,并向特色中小城市加速前进,新区生活水平日益接近主城区,居民幸福指数也水涨船高,让“大家都是威海人”这一观念在这里已经根深蒂固。

  尤其是近年来,以稳步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威海南海新区坚持高点定位促发展,创新创业求突破,实现“城市功能、产业支撑、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生态保障”五大硬件要素与“理念规划、体制机制”两大体制保障有机结合,以一部简单的加法工作模式,释放出倍数叠加效应,描绘了一幅惠民富民、跨越发展的美丽图景。

  十年成城,荒滩上崛起现代滨海新城

  时间回到2007年春天,那是威海南海新区拔地而起的开始,6000多人聚集在威海最南部,怀着“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心态,在这里开拓海洋经济新空间,打开出海大通道。

  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事迹广为流传:一位年轻的干部在工地上连续工作了6个月没有回家,他年仅3周岁的孩子因为想念,在妈妈的陪同下步履蹒跚地来到工地上见他一面,一声稚嫩的“爸爸”让他当场泪流满面,旁边的同事也不禁为之动容。

  其实,干部们住工棚、打地铺,冒着严寒跳进冰水中进行测量,一年步行上万里被称为“铁脚板”……像这样事例数不胜数,正是因为他们的拼搏才为新区开发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荒滩上建城,如同作画,不仅需要拼搏实干的精神,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之初,威海南海新区领导班子就坚持以精致理念引领威海南海新区开发建设,坚持想清楚了再“动笔”。在发展模式上,确定以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引领城市建设集约式发展。在路径选择上,不以单纯经济增长来衡量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以单纯的工业发展来支撑城市基础,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城市服务功能的建设。

  “运笔”时间长的结果就是,整个区域功能规划清晰,东部临港产业区、中部综合商务区、西部旅游度假区三大功能区依次沿156公里长的海岸线有序排列,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同时形成了中心支撑、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十年间,威海南海新区共投入200多亿,修建五纵四横骨干路网350公里,架设桥涵160座,铺设管网500公里绿化面积1000多万平方,40万株郁金香分外娇艳,滨海新城的发展框架引人羡慕。

  发展为民,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威海南海新区是推动全域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荒滩起新城,可实现周边村民就地城市化,并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安家定居。不仅让百姓住上楼,威海南海新区还坚持按照功能区分,统筹布局新型社区、商务综合体、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构建高效、集约、均衡、永续的城市模式,确保当地群众“住得好”,外地群众来了就不想走。

  “没想到干了半辈子农活,如今一下子就成了工人,谁不说俺家乡好!”3月16日,记者在威海南海新区和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见到了正在工作的徐华燕,对于现在的生活她总是说做梦也想不到。

  徐华燕是威海南海新区小观镇紫草泊村村民,在威海南海新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3月8日,她与村里其他6名村民一同成为和润的员工,在该公司从事黄粉虫养殖工作。和润是一家专业从事宠物食品、用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宠物食品企业。

  威海南海新区不仅给了徐华燕看得见的好日子,还给了她信得过的好政策,让她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设备由村合作社提供,风险由村集体承担,公司还负责提供幼虫、技术指导和成品回收的‘一条龙’服务。”在养殖基地内,徐华燕边工作边高兴地说,掌握养殖技术以后就自己搞养殖,俺也尝尝创业的滋味。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中,威海南海新区大力推进区内村民本地就业,重点围绕产业用工、市政环卫等工种技能要求,着力强化村民就业技能提高,努力搭建起企业与居民联系,使村民有更多从业务工选择,推动农民加快身份转变。

  故园变新居,在威海南海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徐华燕还分得了120平米的楼房,目前已经新楼已经开始动工,她的“上楼梦”也越来越近。

  百姓的城市百姓做主。在新型社区规划建设之初,威海南海新区管委不指定新建社区位置,而是由各村村民集体协商拿主意,新区范围内只要规划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都可任意选择。在探索城村融合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模式中,威海南海新区还高标准配套完善教育、医疗机构,以及供排水系统、广场、停车场等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走出了一条新型社区和新型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像徐华燕一样即将实现城市生活梦想的,还有威海南海新区21个村的5000多户村民,这是威海南海新区“人的城市化”所取得成绩的最好注脚。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社会政策要托底,贫困人口的生活也牵动着威海南海新区管委党员干部的心。为此,新区将“兜底线”政策锁定重点人群、重点领域,扶贫政策靶向精准、力度增大。

  除城市化带动村民实现整体奔小康外,威海南海新区还采用现代农业带动模式、园林绿化带动模式、贸易市场带动模式、居家养殖带动模式和爱心救助模式,尤其是威海南海新区爱心基金会主导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普惠制”免费教育,叫响了“学在南海”品牌,更大地让惠于民,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点赞。如今,威海南海新区130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日益发达的公共交通也让新区群众切实感到了新区的变化,新区不仅在区内开通6条公交线路,还先后开通直通威海城区和文登区的公交快线直通车,其中发往文登方向的城乡公交路线达11条。

  身边的可喜变化,手中的真金白银给威海南海新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顺应了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提振着百姓对新区美好未来的信心。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发展内涵

  3月14日下午,在中铝职业教育园建设工地上,百余台大型设备以及近千名施工人员在工地上紧张施工,该项目春节后刚打桩,如今学生宿舍楼一楼主体工程和餐厅基础工程已经接近完工,主体工程在5月1日之前完成,8月10日之前全部工程将完工,今年秋天1万余名师生将实现顺利入驻。

  得益于威海南海新区完善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北京交通大学(威海)、北京印刷学院威海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威海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函授站、北京高科威海科创城等高校科研院所先后落户威海南海新区,中铝职业教育园落户威海威海南海新区,将进一步完善威海威海南海新区教育体系,为威海南海新区创新发展提供科技研发支持。

  在南海人看来,将高等教育纳入新区产业版图,依靠高等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峰起山随、后劲十足”的发展格局,这是加快南海发展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产业强区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发展内涵的应有之义。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依托,我们持续深入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强化推进工业带动、产业强区,大力发展成长性高、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蓝色高端产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威海南海新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说。

  抓招商引项目是威海南海新区“二次创业”产业突破的主要着力点。新区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碳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排出一批相关产业链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重点科技机构,在招引延伸产业链项目上求突破。目前,全区已有100多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落地,三角轮胎产业园、天润曲轴产业园、德瑞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正在加速形成百亿规模。

  虽然亟需产业项目发展实体经济,但威海南海新区曾经毅然将2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的污染项目“拒之门外”,这种“壮士断腕”一般的底气来自何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是实现更好发展的前提,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就要实行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对区域建设实行保护性开发,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和具有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说‘不’。”威海南海新区管委相关负责人说,也正因为如此,威海南海新区吸引了一大批涉蓝低碳项目在新区落地开花。

  产业规划融入城市发展,努力提升城市内涵,威海南海新区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美化生活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威海南海新区对所有道路进行了“一路一景”高标准绿化,绿化总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实施了金色沙滩修复整治工程,推动沙滩修复保护、退垦还滩还海,构建公众亲海空间,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对河流、松林等实行保护性开发,实施了香水河、昌阳河全流域生态打造、金花河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加大绿化、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生态”已成为威海南海新区最亮丽的名片。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威海南海新区吸引了全国沙滩排球赛、全国沙滩手球锦标赛和国家乒乓球队备战里约奥运会热身赛在新区举行,国际美丽产业博览会、国际生蚝旅游文化节、自行车赛和篮球赛等也在这里开展……

  如今,威海南海新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碧,较好地保护好城市生态本色,兑现了开发之初“再多金山银山,也不换威海南海新区青山绿水”的承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以南海为傲。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