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五年砥砺奋进:威海水务集团“立体治污”绘就生态画卷

来源:威海日报-王璐瑶   编辑:   2017-11-10 09:17:00   作者:

 

经区污水厂航拍图

 

初村污水厂

    治宁方略,水为大政。

  作为担当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重任的市属国企,威海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履行工作职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向精细化管理要成绩,形成了从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到污水污泥再生利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运营的版图基本形成。

  2013年开始,威海市水务集团组建成立了威海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回购BOT污水处理厂,统筹管理,打破了污水整治条块分割的局面,推动国有资本做优做强。

  2014年起,威海市水务集团重点实施经区污水厂搬迁扩建,开展高区污水厂、初村污水厂提标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污水处理能力一举突破21万吨/日,污水处理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6年,威海市水务集团建设200吨/日污泥处理处置中心,通过自主攻关与引进吸收,探索出了一条不同泥质因地制宜的污泥处置应用路线,为我市的污水资源化利用翻开了新篇。

  全面打造“供、排、治”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投、建、养”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大水务”,组织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开展污水整治攻坚战,破局污泥处理产物应用……一幅“立体治污”的生态画卷在威海大地徐徐展开。

 

 高区污水厂硝化反应池

 

高区污水厂地下管廊

  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污水项目重组改革

  污水处理工作是一项庞杂的、涉及到城市发展全局和生态保护的系统工程。2014年以前,我市的污水处理厂主要采取引进投资、转让经营的BOT形式运营,在有效满足污水处理需要的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污水厂建设的财政压力。

  随着威海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对于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当前污水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与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BOT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BOT污水处理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持续提高运营水平的积极性难以得到长期保证;为保证各个BOT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污水管网的建设难以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各BOT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污泥分散管理,难以集中处置、统一运营,以上种种,制约了威海市污水处理的规模化、协同化、产业化进程。

  在改革中突破,在逆境中突围——国企就是要担当市场与资本的主体,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一方。

  2013年10月,在威海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威海水务集团携手山东水务投资,组建了威海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威海水务整合污水企业、统一建设运营污水项目的综合平台。

  威海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立即启动对市区BOT污水处理厂的回购进程,市水务集团科学测算污水厂并购的远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洽谈推进并购项目进程的可行办法,寻求加速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

  2014年12月,高区污水厂BOT运营方——青岛华方水务有限公司与威海水务集团正式签署了污水厂回购协议,成为我市第一个顺利完成回购的污水处理厂。循着成功的先例,市水务集团在污水治理产业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改革重组的道路上大跨步迈进。

  2015年4月,威海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对初村、崮山、高区污水厂实施了并购接管,2016年完成了经区污水厂8万吨BOT项目的回购工作,收回3.3亿元的建设投资。

  这四个污水处理厂的整合归并,彻底打破了资本和市场对我市污水处理产业的双重约束,从根本上解决BOT污水厂运营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实现我市污水处理行业“一盘棋”管理。威海水务得以在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上统一技术标准,在生产运营上统一工艺要求,在企业管理上统一制度规程,开启了我市污水整治工作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资源化的全新局面。

 

初村污水-维修进水吸砂泵

 

初村污水厂提标改造

  改造升级,提标扩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自经区九龙湾,沿滨海大道向东,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地标性大厦,展现出东部经济聚集区的活力与魅力。在这片繁荣发展的生机之后,有着威海水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默默付出——污水厂搬迁、升级扩建、提标改造等,为城市发展让位铺路,为保护生态履职尽责。

  随着城市轮廓的快速扩张,1993起就设厂运营的经区污水处理厂及老集污水泵站的周边区域,已从海角渔村变成了人居宝地,为了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经威海市委市政府批准,从2014年开始,威海水务历经两年时间,实施了威海建市以来最大的污水处理项目——经区污水厂搬迁扩建工程及老集泵站改扩建工程。

  经区污水厂新址设在崮山镇,设计总处理规模20吨/日,2014年6月,新的经区污水处理厂一期10万吨/日工程开工建设,同时配套建设10万吨/日的中水处理设施,该工程于2015年底顺利建成并投产运行。随后,经区污水处理厂启动了5万吨/日续建工程,续建工程在吸取一期工程工艺经验的基础上,威海水务大胆进行了工艺改良创新,在标准不降、成本不升的前提下,占地面积大幅压缩50%,率先实现了污水处理项目的集约化。建设经区污水处理厂的过程中,威海水务坚持建设一片厂区、美化一方环境的理念,所有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封闭运行,构筑物表层覆土,大量栽植果树、蔬菜,整个厂区看来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

  同期,海边的老集污水泵站也变身为九龙园公园的靓丽景观——园林式地面建筑、全封闭地下生产车间、生物膜除臭技术,实现了污水治理的经济效益、修复整治的生态效益、环境改善的社会效益三者共赢。

  随着环保管理的全面严格,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也从一级B提高到了一级A,我市高区、初村、崮山、临港区四座污水厂也全面启动提标改造工程。

  2014年4月,高区污水厂同时启动了4万吨/日的扩建工程,以及原有污水厂4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提标改造工程。为确保一次性成功提标,威海水务率先应用并全面掌握国际领先的德国第三代曝气生物滤池工艺,通过生物接触氧化和过滤技术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实现废水深度处理后的综合利用,并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建设的高度集约化——从常规工艺至少占地50亩,到实际用地10亩。这是一次工艺的全面改良、技术的全面革新和管理的超前、勇敢实践。由于工艺先进、管理先进、出水指标优良,高区污水处理厂在2015年全省污水处理厂运营质量评价考核中,荣获“十佳”称号。

  应用高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成功经验,初村污水厂、崮山污水厂、临港区污水厂相继顺利完成了提标改造,尾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威海水务集团进行夜间管道施工

威海水务集团进行污水管道对接

  污水整治,管网先行。与污水厂扩建改造同步,威海水务通过兴建污水提升泵站、实施管网对接,优化管网布局,提升污水收集输送能力,先后实施了老集泵站改建工程,望岛泵站改造搬迁工程,戚家庄泵站新建工程等,构建与城市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污水处理保障体系。

  这五年的大投入、大建设,使我市污水处理能力全面跃升,目前威海水务管理的经区污水厂、高区污水厂、初村污水厂、崮山污水厂、临港区污水厂5座污水处理厂,出厂水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21万吨/日,2016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5.6%。

  在污水厂运营管理中,威海水务对标先进水平,敢于自我超越。通过应用并掌握世界最前沿工艺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走动式管理”、“三四三”工作法、“四强班组”等先进工作模式,促进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效益化;自走式池壁清藻器、简易深井污水取样器等200多项专利发明和实用技术,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威海水务焕发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强大内生动力。

污泥制沼气厌氧消化罐

沼气锅炉

  科技创新,污泥处理回收利用保护环境

  威海是一座生态之城,人居之城。作为地方国有企业,威海水务坚持把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深入持续的推进,面对污泥处置这一行业难题,威海水务积极探索污泥处理方案,推进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创双赢。

  威海水务的五座污水厂每天产生污泥大约230吨,污泥有机质含量较高,达到了60%以上。如何把污泥作为一种资源去研究、去开发、去利用,形成污泥处置变废为宝、创造效益的良好局面,成为威海水务创新发展中的又一课题。

  2016年6月,威海水务联合业内知名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威海毅恒环境科技公司、威海市水务环保科技公司,通过整合资源、整合技术、整合市场,实现多领域、多模式、多手段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

 

污泥治肥

污泥干化车间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威海水务先后建设运营了威海临港污泥处置中心、荣成污泥处置中心,针对各污水厂不同的泥质,采取厌氧消化和好氧发酵等不同工艺,已经成功将污泥生产出六种产品,分别是污泥制陶粒、污泥制沼气发电、污泥制砖、污泥制燃烧棒、污泥制肥、污泥制营养土。

  其中多项技术是威海水务独创成果:污泥制沼气过程的中温厌氧消化是独有核心技术,应用该工艺污泥消化过程稳定,脱水性能好,沼气产生量高;污泥制燃烧棒是专利产品,每千克燃烧值达3000大卡以上,是生物质锅炉专用燃料,可部分替代煤炭;污泥烧制陶粒是自主研发的污泥产品,具有轻质、强度高、吸水率低、抗冻耐腐蚀等特点,可应用于配置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园林绿化、无土栽培等领域。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威海市水务集团已经形成了以水处理为核心的环保产业,未来将向纵、横两个方向深化发展,横向是全面打造“供、排、治”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投、建、养”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大水务”,纵向则进军水体整治、污泥处理、餐厨垃圾处理等领域,形成以污水处理为主导,污水上下游环保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经营格局,以规模运营和科技创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建设美丽威海。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