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个小手电助乳山除“膜
有一种东西很“闪亮”,实际上却“有毒”。它能给人们
-
金星要来威海啦!
7月7日、8日,金星携《金星脱口秀》和舞剧《海上探戈
-
威海“最认真的雪”
2月22日凌晨1时许,一场匆匆而来的暴雪降临威海,降雪
圣经山
来源: 编辑: 2017-03-09 15:25:00
圣经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文登区西北20公里处,昆嵛山前怀,方圆近8平方公里。区内有天然老子头像和《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圣人与圣经同时出现在这里,神秘莫测,似有天意,玄之又玄,故名“圣经山”。
圣经山历来被道家视为大化仙境。金元时期,王重阳收邱处机等“北七真人”为徒在此传布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派,王重阳也因此得成正果,成了全真派开山鼻祖。道教全真派在此发祥后,迅速传播,成为元、明两朝的正统教派,倍受推崇,盛极一时。因此,圣经山又是一座天然的道教博物馆,山上道教遗址遍布。如“天然老子头像”,“圣经摩崖石刻”、“混元殿”、“卧仙石”、“众仙坟”、“聚仙台”、“会仙桥”、“老君庙”、“玉皇阁”、“东华宫”、“三清殿”等等,景点达46处之多,可谓满山皆神话,无处不天机,自古便被誉为人间仙境,游人不绝,留下了数不清的诗文墨迹。
1、紫金峰
紫金峰位于圣经山南侧,是昆嵛山七十二峰中的奇中之奇。遥望峰端,一顶紫金皇冠端放其上,惟妙惟肖。传说当年成吉思汗至此嘉勉“北七真人”时欣喜无限,陶然于此奇山异景,竟致物我两忘,将这帝王的象征,遗落在这里;也有的说成吉思汗听了王重阳及“北七真人”谈经论道,以为极是,一时起了凡心,有意放弃了皇冠。此峰因此得名“紫金峰”。传说虽不足为信,可那峰顶上的皇冠毕竟造型逼真,不知是出自造化之功还是果有天机?紫金峰前怀,是全真教东华宫的遗址,我后面将给大家详细解说。沿台阶向上,攀上峰顶,我们可以观赏到道家超凡脱俗、凡人成仙的天门、天沟、天梯、天台、会仙桥以及世上独一无二的天然巨幅老子石像等自然景观;还可以观赏到全真道教遗迹东华洞、玉皇阁、紫金亭、紫金钟、卧虎亭、醒狮亭、老君庙、摩天塔等古今人文景观。紫金峰后,有真人马丹阳于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修筑的“契遇庵”、“洞天福地”、丹井、石盆、石槽等真迹。
2、东华宫
东华宫位于紫金峰前。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王重阳先后收授“北七真人”在此创教立派,传经布道,发现紫金峰前有石坛花圃、丹灶神炉,便组织寻访道宗、推源仙迹,得知:此地是教祖东华帝君之故宅(东华帝君——王玄甫,道号东华子,居于紫金峰结草庵传道,元代被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于是,众道联手复营三清殿、三官殿等殿堂,赐名“东华宫”。当时东华宫占地万余平方米,后毁于大火,现仅存“紫府洞天之门”和残碑、石狮等真迹。我们规划将重新复修东华宫,包括三清殿在内的12个单体仿古建筑,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重现文化名山之光华,展现“文登学”人之底蕴。
3、三清殿
“三清殿”为东华宫12个单体建筑之首。殿内供奉着道教“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合谓三清。原三清殿与东华宫同毁于战乱和“文革”。现在这座三清殿为1993年5月在原址重建的仿古建筑。现殿内常年有道士隐居,香火不断。
4、东华洞
“东华洞”这三个字是历史留下来的。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道士李道元自云州(今河北赤城)来到紫金峰,继续修建东华宫,并在此凿洞,因同属东华宫系列,名曰东华洞,又名“紫府洞”。洞内供奉着道门五祖石像。
5、天门
“天门”这两个字是历史留下来的。它是紫金峰又一奇景。“天门”之称,来自道家。道家认为,欲登天成仙,必经此门。也就是说得入此门,方能超凡脱俗,与世无争;修成正果,长生不老;腾云驾雾,羽化登天。
6、玉皇阁
这座塔式建筑,就是玉皇阁,又叫18摞,象征着18层天的意思。塔基第四层,阳面东西两墙角处,各有一石雕龙首昂起,中间赑屃头颈后缩,设计独具匠心,观者端详不已。顶端皇冠高翘,俨然玉皇大帝端座其下。玉皇阁始建于元至三年(公元1343年),李道元弟子耿道清化缘筹资,鸠工劈石,兴建此阁。石阁末成,耿道清羽化仙逝。后经殷志和、韩道微、董道安等人捐助而告成。阁中供奉着汉白玉雕玉帝圣像,故称“玉皇阁”。玉帝本为至尊至圣,端座此阁,该是深入到最基层了吧。与进香火的来去匆匆的人相比,还是塔石上的苔藓,塔缝中的小松、小椿、荆棘忠诚,经年累月守护着这神灵之首。特别是那锋利的荆棘,使玉皇阁凛然不可犯,胜似天兵天将。
7、紫金亭
玉皇阁北二三十米,一巨大山岩巍峨,一小巧玲珑的石亭玉立其上,亭中有一大紫金钟满满当当,因谓紫金亭,又名万寿亭。传说撞紫金钟,所祈求者皆遂愿。游人到此自然要撞它几下,一是讨个吉利,二是悠悠钟声在幽幽山谷中应和互答,别有韵味。每当旭日升临,紫金钟更是光芒闪烁,金碧辉煌。因有“翠华旭日”四个大字刻于亭下裸石上。
8、天然老子石像
天然老子石像在圣经山。凡在此山之阳,多处均可发现、望见,但在紫金亭北上攀40米,有一处山间开阔平地,是瞻仰天然老子石像的绝佳处。在此立于崖畔,向西偏北望去,不觉砰然心动,一座天然老子石像清清晰晰呈现面前。那实实在在是传说中老子的模样:深邃的眼睛,光亮的额头,流畅的美髻,肥重的耳朵,硕大的道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那表情庄重而蕴着慈祥,超脱而透着平易,刚毅而伴着柔弱。看着看着,分明觉得那依山而坐的老子就是道宗的魂兮归来,仿佛心灵已接收到智世的低语。
天然老子石像,是圣经山最奇特的天然造就的人文景观,堪称天下一绝。道家祖师太上老君在圣经山显像,是造化的杰作,还是果有玄机?难有解释。连道门高士、专研人员,都为之惊疑。同出一山,老子石像活灵活现,“老子道德经”完完整整镌刻于一巨石之上,两相辉映,举世无双;孰先孰后,是道人为老子显像而刻石,还是刻文后老子动情而遂现其身?这就使得圣经山愈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传说纷纭。有种说法较为道人所采信——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玄甫受老子指点,前来圣经山修炼。一日,老子云游东海经过此处,自然想到得意门生王玄甫,且念其功力修炼如何,随即祥落察视,惋其尚末达到炉火纯青的大化境界。老子遂腾西北侧一峰,借助天然,显现于巅峰之上。语重心长地嘱咐王玄甫面像自省修炼:“耕丹田之气,修全真之功,荣辱无我,是非无争,财色无欲,常乐无穷,唯其如此,方能长生不老,常生不老者,仙也。”嘱毕,飘然而去。王玄甫唯师训是从,勤苦修炼,终成正果。岁月流逝,老子石像却容颜焕发,日益清晰。“道德经”有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现身,默对苍生,该是在“行不言之教”、后迪世人吧。
9、双乳峰
凝望老子天然石像久久,将视角逆时针平移90°看西南方向,又是一奇观跃入眼帘。一不枝不蔓的山包之上,一双坚挺的乳峰曲曲美美,丰丰满满。据说王母娘娘一次云游圣经山时,见王重阳及其弟子“北七真人”修炼得如此笃志潜心,顿起要试其真假的主意,遂命此山隆起双乳。但王重阳及弟子们熟视无睹。王母娘娘深感其诚,回天宫后向诸道祖盛赞道门之风。道仙们面对双乳峰可无动于衷,凡人就难有这个能耐,还是要尽情欣赏其独特的风光,细细品味其温馨的神韵。
10、天沟
天沟水平落差50多米,宽仅一米,沟坡为70°。传说多事的王母娘娘带金童玉女来此游玩,不经意间一道石坎绊了她个大趔趄,煞是狼狈。她一怒之下拔出玉簪狠命一划,几十米深、近百米长的沟就豁开了。地方志书载为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地壳变动而成。地壳变动说当然科学,然其奇异绝妙却让人不可思议。天沟两壁陡直如竖切,光平犹细磨,一巨石似楔,牢牢楔入中央顶端夹峙的石壁中,象是以防两壁合拢,再有绝活的能工巧匠也不能做得如此严丝合缝,天工不可夺啊!人在天沟中,两臂几与两壁相擦,人众只能鱼贯而行攀;仰视,两壁恍在合拢,又有巨石高悬头顶,内心真是诚惶诚恐,表现则是临危不惧。在这里,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自我测度出勇气几何,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一线天”、“天外有天”的内涵,才能深沉体验到当一回英雄的滋味。随着这样的感觉走出了天沟,两侧巨石相挤相压,险象更令人心惊肉跳,后怕难抑!站立山巅极目远眺,倍感天地之宽广。向东行一二十步,旋即又下到一道天沟。此时,方知紫金峰天沟有二,刚过去的为西天沟。据说王母娘娘玉簪划出道西天沟仍不解气,往东又“哧”的一簪,划出道东天沟。或许神力也不是无限的,这东天沟划得比西天沟就浅了点、短了点。王母娘娘左右端详,对前后所划出的两道天沟恰在东面一条直线上甚是得意。但看着天沟也是天堑,怕凡人们多有微词,便吩咐手下搬来三块巨石,并列整齐搭于东天沟之上,再造通途,名曰“会仙桥”。
11、醒狮亭、卧虎亭
出东天沟,扑面一山犹醒狮精神抖擞,其上有袖珍山亭,故名之;无独有偶,那西天沟出口附近一山象猛虎半卧,其上也有如是小亭一座,也因名。传说,那狮、那虎各自霸占东、西天沟出口,以观光天沟的游人为美味佳肴。道祖道仙(多说是王玄甫)哪容它在圣地肆虐,怒点为石,永在天沟为岗哨。醒狮、卧虎相向守护,紫金峰愈显威严。
12、老君庙
紫金峰顶东侧的庙宇,即老君庙。庙内供奉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尊为祖师,称太上老君。所著?道德经?为道家经典及教义精髓。相传老子母亲怀孕72年,在一棵李树下生下他,即以李而姓之,又因他出生后头发皆白,故称老子。老子及其弟子钟情于圣经山,圣经山也就唯老子而祈奉。
清代江西余干知县文登籍人吕玮进拜老君庙留诗云:“此处可君清净居,君可此间风月主。宫阙崔巍老桂丛,百灵四兽罗堂户。袅袅炉烟紫气浮,飞飞帘影白鸥舞。著书一息五千言,心有丹传口不吐。再拜未敢问长生,犹龙容貌自千古。多少游人过客来,对君羞说红尘苦。
13、天成塔
登着“天梯”,踏上“天台”,再鼓劲往上数十步,就是天成塔,亦叫道塔。塔高5米,17层,取“七上”之意。塔石皆乳白色花岗石,做工精细,造型奇美。王玄甫、王重阳及其弟子“北七真人”,正是功到天成,大化而仙的。天成塔与老君庙分列紫金峰西东,在此彼二处,举手几近能摘到紫金皇冠。“登临芳心远,身与碧云齐”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14、官拜石
天成塔前稍下,一方平石光光滑滑,中间膝盖跪拜痕迹依稀可辨,这就是官拜石。东汉末年,奸佞当道,官吏腐败,内乱外患,陕西有员名将虽怀报国为民之志,但难施拯救百姓免遭涂炭之力,苦闷怅惘中,听说圣经山有仙人王玄甫,道法高深。于是弃官入道,历尽劫难寻访至此。见面前一石形态不凡,人形道相,便“扑嗵”跪下,叩拜,细说心中苦衷,连连恳求“请仙人收下弟子”。这样持续了三天三夜。突然有仙人语:“诚心可嘉也!”王玄甫立于前,收下为弟子。这跪拜之人是汉钟离,跪拜之石便谓之官拜石。得王玄甫悉心指点,后又去终南山修炼,汉钟离成为有名的八仙之一。如此说来,这官拜石就是汉钟离得道成仙的基石了。
15、好汉坡
圣经山之阳底部,有一道陡坡,上下近70米,坡角达70°之多,是由正面登顶的必由之路。当年,“北七真人”之一的邱处机在此修炼时,经常把一枚铜钱从坡顶抛到坡下,然后再闭上眼睛直到从草丛荆棘中摸出来。这样循环往复上下此坡,强功砺志,终得道成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邱处机在“北七真人”中成就最著,深得成吉思汗器重,常亲躬垂询。成问邱治国之本,邱曰:“要国应以征服民心为本,勿以杀戳为生”;问其养生长寿之道,邱言:“清心寡欲为要。”成大悦,夸邱“如真神仙也”,后被封为国师,入住白云观,统掌当时天下道教之事。后人们为怀念邱处机的顽强意志和吃苦精神,称此坡为“好汉坡”。一鼓作气登上坡顶——好汉也!爬坡登攀者瞅着索道组厢里的人,还些许表露出点不屑的神态哩!人啊,正是应和了“僧道两经”那句老话,各有所好。这样也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16、聚仙台
好汉坡东百十米一平坦处,两块巨石对接,一平铺如椅面,一竖立稍斜如椅背,构成百余度仰角。细看觉得本是一方圆大石人为分开。原来,正是当年王重阳一剑力劈而成,供他的弟子“北七真人”邱处机、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王玉阳、孙不二(马丹阳之妻)、郝大通等作集体传经布道之用。真人们或端座其上,潜心修炼;或背倚其后,闭目自省。是谓“聚仙台”。
17、观峰亭
登上好汉坡,在索道北站西侧,有块难得的山上开阔平地。此地高峻,四面又全无遮档,览尽圣经山峰峰岭岭。东南看紫金峰,皇冠隐去,却如狮如虎;那双乳峰,似半掩面少女,亭亭如立,娇态妩媚;西面一峰,犹走近的双峰驼,红日西沉,“夕阳驼峰”越发逼真。传说成吉思汗患一顽疾被邱处机用圣经山的百草、琼浆制成的中药调治全愈。后成吉思汗派宠臣偕珍宝骑骆驼前来答谢。骆驼见圣经山胜景,乐而不归,始成驼峰;向北仰望,圣经山极顶云蒸霞蔚,心中已跃跃欲试。站在观峰亭上,可尽情品味“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攀好汉坡上来的大汗淋漓的人们,正好接受山中八面习习凉风,此亭也就多了个“风凉亭”的名字。
18、风凉洞
真正风凉的地方,要属风凉亭稍上面的风凉洞。当年八仙游览圣经山,时值盛夏,上得好汉坡,更是汗流浃背,他们站在风凉亭里似感热气难解。汉钟离便走出风凉亭,向北上登三四十米,顿来灵感,挥起手中宝扇,将相中的两块巨石悠悠扇来,搭成一间内有五六平方米的石洞,风凉洞是也。两洞口南北相对,南面山谷的风直扑洞口,八仙在洞中好一个享用!后来凡人受益,每当游山酷热难耐,进入稍憩,那爽劲沁人心脾。
19、龟之灵
风凉洞东北一侧,一对天然石龟令人注目,被称作“龟之灵”,更多人叫它“老母教子”。相传很久以前,一老龟闻知圣经山有?道德经?石刻,便带领儿子前来拜读。老龟见?道德经?后学得如饥似渴,而小龟却迷上山中美景,不时偷偷逃离贪玩。一次,被老龟发现后紧追截住,母子两面面相觑,老龟嗔怒,伸长脖颈训诉、开导;小龟儿自知做错了,愧对老母的拳拳之心,脖颈极力后缩。恰在此时,洞庭湖一也来圣经山取经的百年老蟾在相近的东南面见到此情此景,洗耳恭听。太上老君在天上为这一场面所感动,就圆了他们得道成仙的梦,其躯壳点化成石,以昭示世人。据说,随大人游圣经山的童稚,站在“老母教子”龟石和蟾石旁,都变得特乖。
20、龙王庙
龟石西北二三十米许,有龙王庙,庙中供奉的是东海龙王。传说东海龙王来圣经山会见老子,听了老子的一番高论和细读?道德经?后,对老子倍加崇敬,更为体恤,珍爱世间万物,把握气象,风调雨顺。特别有意营造了昆嵛山一带的小气候,冬天降雪量之大为胶东地区之最,夏秋之间又常多播几场雷阵雨,享受点“小灶”。当地百姓自多感谢,尤为重视龙王庙的香火,其建筑规模、气势也就上了档次。
21、朝阳洞
龙王庙北偏西不远处,石壁上阴刻着丰满的楷体大字:“朝阳洞”。此洞是马丹阳的弟子李道元于元大德壬寅年(公元1302年)开凿。洞高2、5米,宽4米,深2米,洞内原有道门五祖石像。洞口向阳,且当时圣经山上道事有如旭日般生机勃发,故得名。洞西及西北处突出的裸石上,分别阴刻“洞天”、“福地”四个大字,每字径逾米。刻字所言极是,此处风水佳美,意境清幽,“北七真人”师徒及其他道仙,苦修苦炼之余,常来此信步、休憩,饱享大自然的恩泽。游人至此,不思尘嚣,宠辱偕忘,啧啧称颂:是好是好!
22、高祖庙
人类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祖先者谁?民间说是高祖公、高祖婆。是此二位慈祥老人繁衍了芸芸众生。就在朝阳洞西侧,与朝阳洞相连一体的石屋,是高祖庙。庙中供奉着高祖公、高祖婆。自古以来,常有夫妻双双来祭拜“二高老”,祈求夫妻白头偕老,寿福双全,荫及子孙,后嗣兴旺。
23、混元殿
所谓“混元”,即“混沌之末,元气之始”,也就是道家认为宇宙尚未形成时的那种状态。此殿是王重阳的弟子为纪念祖师而建,又名“祖师庙”。混元殿由主殿和两个侧殿组成,通体全为石材,古朴无华,任由岁月剥蚀。主殿为元神殿,殿顶有一混元球,阴刻“天地日月”四字。按道教八卦序排: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右侧殿供奉着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祛厄。左侧殿是三清殿。
24、藏经洞
从混元殿逶迤而上,走百十米,有一天然石洞大半凹于地下,洞口北向,斜对西北30米处的“月芽石“,洞内空间有10余立方米。此洞为全真弟子收藏经文、器械等之用,称作藏经洞。传说洞盖的巨石与?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的月芽石原为一体,全真弟子选中月芽石要于其上镌刻老子道德经铭文,打量再三,为月芽石阳面较小而遗憾。于是,全真道仙施展功法,奋力从月芽石顶端劈将下来,劈下的这半滚落至此,形成此洞,被派上用场,正好藏经。细看这洞盖巨石,还真与月芽石的形状象哩!
25、击掌石
藏经洞往上偏西北30米处,一独立的巨石倚于另一巨石上。巨石阳面有一巨形手掌,掌长、宽皆米余,掌面及六个手指十分清晰。传说这是王重阳击掌炼功所留,而他的右手据传恰恰是“六指”。真是“无巧不成书”。
26、仙桃石
击掌石北一百多米的山坡上,孤零零的一石,形状活脱脱的如一只肥桃。说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掉落此处。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会是天上“第一夫人”的最高盛典,各路神仙参加自然是莫大荣耀。一次,龙王带他的最小最宠爱的第九个儿子赑屃出席蟠桃会。兴致所至,赑屃当众调戏手托蟠桃的侍女,小女子突受惊吓,托盘倾斜蟠桃滑落。圣经山添了仙桃石一景。
27、道德经摩崖石刻
击掌石北面上百米,就是圣经山之颠。山顶上,两块笔直的巨石分列东西。东面的一块状如新月,故谓之“月芽石”。石长近17米,高6米,最厚处3米许。其阳面平平坦坦,光光洁洁,犹竖立褐色纸板。《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就阴刻其上,多达146竖行,刻字为颜体楷书,略带魏风,字迹大小匀称,每字径约10厘米,隽永超脱,似行云流水。《太上老子道德经》正文全刻于“月芽石”上,不挤不余。而刻石落款却别有创意,单独刻放于西面那块石上。是有意留下悬念而不肯着力,还是岁月无情加紧风化侵蚀?反正落款一片模糊不清,全然辩不出个眉目,以至成为世代人们破译不了的密码。据《文登县志》记载,此石刻“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而欣赏过石刻的人们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猜度罢了。看那石刻字迹,简直是一气呵成,绝非诸真人合作而断续刻成的。看来,此石刻也沿袭了老子和道家神神秘秘的本色。老子和孔子是同时期的思想家。年轻时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相当于如今的图书馆、博物馆馆长之类的官儿。得益于这份职业,他潜心研读典籍,形成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体系,自成一家。孔子对老子非常敬佩,称老子“其犹龙乎!”老子目睹周朝日渐衰微,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极力挽留曰:“吾尤喜观道求,汝将隐居,请为吾书”。老子在此留下了传世之作《道德经》上、下卷。书毕,老子不知去向,后人们方知“天上太上老君是也”。《太上老子道德经》刻于圣经山之巅“月芽石”上,落款于另一石又莫辩,其侧阴刻的“圣经山”三个大字刚劲浑厚,有熠熠生辉之象。山名也由此而来。置身刻石下,无不心旌摇动,浮想联翩。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举世罕见,早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和《中国旅游大全》。
28、极顶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西侧稍北,就是圣经山的极顶。极顶北麓山腰上的昆嵛山水库,看去分外妖娆,心生纵身跃下一睹为快的企盼。正北遥望,三四千米外的泰礴顶并无巍然的感觉,似在平视,虽海拔比脚下的极顶高出548米。人们说这正是圣经山神圣力的具体体现。
29、打座石
极顶西一二步之遥,一奇石几与极顶齐,这就是打座石,又叫炼功石。相传,全真祖师及以后代代弟子,每天早晨太阳升起之时皆来此石面东打座,吸苍穹之精华,取大地之灵气。此传说有奇石为证。石上,臀部的打座印痕深入石面下足有10厘米,旁边稍低的石块上蹬的脚窝同样深凹、逼真。
30、观海听涛石
打座石西10米一巨石上,“观海听涛”四个大字飞龙走笔,巨石因之得名。须清日,站石上面南极目远眺,视力所及,浩淼黄海隐约可见。凝神间,误认周围松涛为海涛呼啸澎湃,恍在海上仙山间。哪位文人墨客灵感顿生,挥毫发力,“观海听涛”的墨宝一蹴而就。
31、赑屃石
由“观海听涛石”往下行百余米,一怪石龙不龙、蛇不蛇的模样,面北而卧,一脸的愁苦相。这就是赑屃石。赑屃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在随父赴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调戏仙女,致仙女惊吓失落了一只蟠桃,触犯天律。玉皇大帝执法严明,令其囚于圣经山月芽石下,以面?道德经?而痛思改悔。由于长年不动,浑身瘙痒难忍。一位上山老农感念龙王风调雨顺之恩泽,顿生怜悯之心,就为赑屃又搔又洗,终于帮助它解除了痛苦。作为报答,老农临别之际,它留下了三句话:“摸摸我的头,一辈子不犯愁;摸摸我的背,一辈子不受累;摸摸我的腚,一辈子不生病。”为讨个吉利、开心,谁个不摸?心中发出的却是“龙生九子,子子有别”的感慨!
赑屃石与仙桃石一西南一东北,相距四五百米。天庭上一个过错,人间却多了两个亮丽景点。想来还真是有韵有味!
32、山神庙
赑屃石稍下方东侧,有一古朴石庙,这就是山神庙。庙中供奉着“山神爷爷”和“山神娘娘”。传说,百里昆嵛的万物皆归山神所管辖。大概出于“县官不如现管”的缘故吧,尽管山上众神灵的殿堂庙宇要比此庙显赫得多,但当地百姓在以前漫长的历史中,进山、出山总忘不了来这里焚香礼拜,以求山神保佑平安。
33、众仙坟
山神庙下百米处一溜儿排着五座石坟。谓“众仙坟”又称“五祖坟”,相传是金、元时道士们为祭奠五祖而建。一座石坟阳面石壁上阴刻着“众仙坟”三个字,另一座则刻有“出生入死”、“不省知觉”的道教名言。坟前一裸石长四五十米,平坦成面,称为“供桌”。足见当初选址的精到。北京白云观道长曹信义为众仙坟留诗云:“元始祖气,二仪氤氲。太极开肇,阴阳化分。钟灵毓秀,昆嵛山垠。仙墓圣地,遗蜕成真。阐扬教法,普度后人。玄都宝观,道气长存。
34、飞来石
在众仙坟西端向圣经山西北看去,山峰甚是险峻。峰巅之上,一卵形巨石倒置,摇摇欲坠状,即飞来石。都说大风天感觉被吹得悠悠晃晃,所以又名风动石。据传,当年王重阳带其弟子邱处机云游泰山,发现山上一奇石,爱莫释手。遂命邱带回圣经山,也借此测试一下邱的功力。邱深知超凡成仙不久,力不从心,又难违师命。为难中他想到了济难扶困的吕洞宾。吕听邱道明原委后笑曰:“小技也。”说完拿出扶尘一甩,奇石凌空飞起,随邱处机飞来圣经山,被安放此处。当地百姓说,此石还真与它下面的岩石有别。神话当真?
35、金鸡岭
与“飞来石”相连西南一山峰,峰顶岩石状如雄鸡,引颈长鸣报晓,被称“金鸡岭”。传说,古时山下一赵姓人家,夫妻俩皆为财主家佣工。狠心的财主让这对夫妻白天上山下地耕耘,夜晚在四壁透风的草棚内推磨压碾。鸡鸣方可停下休息,日出就得开始劳作。夫妻劳累异常,难以忍受。其聪灵女儿为能让父母多多歇息一会,暗学雄鸡鸣叫声。待口技臻于完美,每天半夜刚过就鸣啼不止,父母也就有了较多的休息时间。日子一长,终被财主发现。残忍的财主率家丁狠狠追打,可怜的十几岁的赵女在黑夜中没命地朝圣经山方向逃跑,直到攀上此山才摆脱了财主的施暴。茫茫黑夜,静静深山,哪里有赵女的去处?走投无路中,她想到父母,想到父母常对她说的圣经山真人道仙的故事。她仰望夜空,祈祷神仙收她点化。道祖感应,圆她心愿,化作一只金鸡。
36、圣泉
在众仙坟沿下山的宛延小径拐向西北百余米处,许多巨大的石块相挨相挤相迭。其中一块长宽厚都在5米许的大石被其它石块支起,下面形成了个大石洞,其空间在25立方米以上。石洞中有涓涓细流,水出自石洞东端的石缝中,清冽无比,用手掬饮,爽遍全身。
相传,邱处机在圣经山修炼时,有一年遇上了罕见的大旱,山上无水可饮,他不得不常去离圣经山很远的九龙池担水。每次走到半路,总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向他讨水喝。邱处机也总是热诚打点,还让老人尽量多喝点多带点,老人却只受之而不表谢意。邱处机好生奇怪,一次,他悄悄尾随其后,跟得吃力。转眼,老人遁入洞中。洞东端裂出一条石缝,一股清泉汩汩而出,邱处机见状恍然,这时,从云端悠悠飘下一条黄绢,绢上书:“吾乃太上老君,奉王母懿旨在此拓一甘泉也。”邱处机叩拜良久。从此,洞中甘泉再从末断过,附近村民时有来饮来汲者,皆说有健身祛病之功效。
八仙中的汉钟离、吕洞宾常光顾圣经山,非洞中的“琼浆玉液”不饮。一次,二人豪饮后,汉钟离爽得伸出手指在石壁上写下了“圣水”两个大字,吕洞宾端量后嫌俗,于是在“水”字上加了一“白”,成为“圣泉”。
昆嵛山地上、地下的水质特好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带现已有形成规模的矿泉水、山泉水厂四五十家,其声名远播,畅销全国。
37、报雨石
位于圣泉下,石南北长4米,高不足3米,厚1米多。石上靠路一面的中部北端,有好多个大小不等的窝窝,象些小石碗。当地百姓说此石有天气预报的功能,都叫它“报雨石”。它奇特就奇特在这些小石窝窝上。小石窝随着天气的变化或多水、或少水、或干涸。石窝窝里若长时间有水,里面竟生出色彩斑斓的小鱼,当地人称为“妃妾鱼”。科学释疑,“报雨石”是一种能吸纳水份的质地松软的岩石,一旦天要降水,空气中会有大量水份,石窝中便有水份析出,加之夜间空气中的水份遇凉石而生成水滴,汇聚石窝中;而碰上天旱,空气中水份少,且蒸发量大,石窝中的水自然要不翼而飞。古时人们则只能因此而编出许多神话。这里民间流传,很久很久以前,胶东大旱,禾苗焦枯,连人畜用水也几近枯竭。面对空前的干旱,龙王此番不知因何故,竟置之不理,并降旨:“不得擅自降雨,违者立斩!”一龙太子体恤百姓,焦虑异常,可父命难抗,无计可施。一爱妾进言:“何不借云游圣经之名,行普降甘霖之实,一解民忧,二避父王。”龙太子大悦,依言而行,胶东大地喜降饱雨,旱情解除。事情还是被龙王知晓,就率虾兵蟹将前来捉拿。龙太子与爱妾知其性命难保,况为民谋福今生足矣,遂双双自刎殉职,化作这报雨石,好永远向黎民百姓预报阴晴旱雨。人们怀念这龙太子,又叫报雨石为“龙太子石”。
38、卧仙石
在下山山路西侧,一高度、平滑都与当地农村火炕一般的巨石铺在路边,人称“卧仙石”。相传古时山下村里一名叫于娃的青年,悉心向道。但被魔女所缠,老母又瘫痪在床,不得脱身。他日思夜想得道之术,心早就飞到了山上“北七真人”们那里。一次,他想方设法躲过了妖女的控制,背起老母就往圣经山而来。妖女发现后一路紧追,在此处截住了于娃,并弄来巨石挡住上山的路。危急之中,邱处机出现在妖女面前,顶天立地,他抽出宝剑,并末转向妖女。而是一剑将她搬来的巨石劈成两瓣,妖女吓得落荒而逃。邱处机也立时隐去。于娃回过神来,将背上的老母轻轻放于刚劈开的巨石上躺卧歇息。一会,老母从石上“嗖”地坐起,又轻松下到地上,行走如初。母子俩自知这是邱道仙的法术。从此,于娃与母亲笃信道家不移,修炼不止,皆得道成仙。后人们从山上背柴抱禾下来,在“卧仙石”上总要躺一躺,歇一歇,但末闻再有成仙者,而逍遥解除山上劳作之累乏,却是灵验得很。由此,人们风趣地给它起了个俗名:“懒汉炕”。一雅一俗,想来也颇有意境。
39、“道”字的由来
“道”字取自明代进士姚绥为赵孟 著名书法作品《道德经》所提的跋,“松雪道德经”中的“道”,高19.9米。
40、圣经山石牌坊简介
石牌坊主体部分设计、加工、安装均有曲阳县芦进桥雕塑艺术有限公司承建,历时三年精心设计、采料、加工、安装于2011年6月1日竣工。款式为六柱五门十九楼。是圣经山标志性单体建筑物。1.景区入口标志。( “圣经山”用赤金金箔满贴。)2.观赏。(图案有龙、狮子、蝙蝠、麒麟瑞兽和吉祥图案雕刻浮雕装饰横梁突出道教文化内涵,弘扬中国本土传统道教文化)3.实用性,(分5道均可以通车,达到消防通道的要求。高度超过道桥限高,主门高810cm宽600cm.中门高720 cm宽520 cm,边门高640 cm宽420 cm)。结构采用仿木制榫卯结构。高1680cm宽3300cm,基座进深460cm。优质花岗岩表面做就处理。用料280立方。重700吨。最大单体石料重25吨。构件总数量2100块。
41、圣经山广场牌坊
石牌坊主体石材部分设计、加工、安装均有曲阳县芦进桥雕塑艺术有限公司承建,历时两年精心设计、采料、加工、安装于2008年5月20日竣工。款式为四柱三门三楼。是纪念碑式标志性单体建筑物。1.广场标志。2.观赏。(石坊的装饰图案以吉祥图案为主突出道教文化)结构为立柱横梁为混凝土石材干管,横梁以上为全石榫卯结构。高1400cm宽17cm,中门净高549cm 净宽620cm 侧门为封闭型台式,石牌坊整体坐落于160cm 高基座之上。威严挺秀。优质花岗岩制作。总用料50立方。重量:140吨。
责任编辑:刘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