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迹】烽火岁月 英雄“老铁”变“老贴”

2020-09-30 16:39:1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永生 李钊铭 见习记者 宋振铭 威海报道

  在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位于天福山东北面的小村庄——沟于家村,曾孕育了文登地下党组织,建立了人民武装,成立了中共胶东特委。同时,这里也是“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和天福山起义前,文登党组织发展壮大的根据地。而当年在沟于家小学任校董的张修己,把自己的家庭当成了革命的“驿站”,多次为革命变卖家产,倾其所有,被同志们誉为“老贴”,在胶东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近日,记者来到沟于家村,探访当年的红色故事。

  善恶分明 革命铁汉

  1908年,张修己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为人忠厚老实,常接济穷苦农民,在村民中很有威信。”张修己的儿子张延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概是在1934年,张修己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到沟于家小学了解党的工作开展情况,他对张修己说:“你要再起个名字,便于同志们叫。”张修己想了一会说:“那就叫铁夫吧!”此后,党内同志都称张修己为“老铁”。

  入党后的张修己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出路。他以做买卖为名,走街串巷,在本村及邻村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并先后发展了张修煜、张修竹等人入党。

  结缘理琪 “老铁”变“老贴”

  记者查阅史料了解到,1936年1月,河南太康人理琪,经中共河南省委介绍来到文登,同年4月,中共胶东临时特委成立,理琪任胶东特委书记。考虑到对方的安全与生活起居,张修己将理琪安排住在自己家中。这段时间中,理琪和张修己一家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张延滋在接受采访时讲道,父亲为迎接理琪将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像办喜事一样。见面后,得知张修己用家产为地下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因革命工作几乎把家产花光,同志们送他外号“老贴”时,理琪称赞道:“老贴,老贴,这名字好!我们闹革命,不但贴财产,而且还要贴上我们的鲜血,我们的生命……”

  “父亲不光是卖掉部分家产,自己的家也成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胶东特委曾多次在此召开会议。实施‘一一·四’暴动和天福山起义的决定都是在我们家的祖居做出的。”张延滋说,如今这座房子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献身革命 公而忘私

  1937年12月15日,中共胶东特委重新组建,理琪带着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准备在胶东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在起义前几天,作为特委委员的张修己很少休息,四处组织发动群众,接待来往的同志,筹措资金,托人买布买纸,和家人一起赶制旗帜、标语,忙得不可开交。

  12月24日,张修己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威震胶东的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创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打响了胶东抗日战争的第一枪。“直到最后血战雷神庙时理琪牺牲,父亲张修己与理琪一直并肩战斗着。”张延滋回忆道。

  解放后,张修己先后担任青岛市房地产部长、中央建筑工程部行政司长、淄博市副市长等职务,1986年病逝。“毕生奋斗张正义,一世辛劳建丰碑。”从“老铁”到“老贴”,从一个农民到革命实践者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改变的是称号,不变的正是张修己为革命事业毫无保留、公而忘私的精神。

  如今,在他倾情奉献的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沟于家村书记王新玲介绍,今年5月份,村里新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初步流转将近300亩土地,村里还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将沟于家村打造成威海市级的美丽乡村,同时利用天福山景区在建的红色胶东干部学院和红色胶东馆结合村里现有的中共特委胶东旧址联合打造更加成熟的红色旅游路线,进一步弘扬这里的红色精神,推动这个小山村的经济发展。在这里,天福山革命精神和张修已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变成了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的红色革命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代年轻人走得更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程永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