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迹】生于土地,忠于土地的劳动英雄

2020-09-30 17:33:1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永生 见习记者 宋振铭 威海报道

  沿文登城区往南,过南立交桥不远,城市的车水马龙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充满秋意的自然风光。顺着荣乌高速前行不远,依山傍水的金岭村便坐落在高速公路的一旁。和其它乡间村庄不同的是,金岭村里的房屋少见成片的低矮平房,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排排精致的双层小楼。金岭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老人们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们的老张社长带我们修的。”

  老人们口中的“老张社长”,指的正是曾担任过金岭村“明星高级农业社”社长的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抗战时期,他带领村民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建国后,他又带头投身于土地,把普通的村级农业社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明星社。他本人也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国务院表彰和毛主席等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接见。近日,记者来到金岭村,探访当年张富贵留下的红色精神。

  “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听党的话,跟党走’,这是我父亲一辈子都信奉的话。”在金岭村张富贵纪念馆院内,张富贵的大女儿张其荣看着父亲留下的物品和照片,唏嘘不已地向记者讲述起过去的往事。

  “我父亲是1913年出生的,生下来不久,我奶奶就去世了,爷爷也离开了村,他就和他的伯母相依为命。”张其荣告诉记者,父亲张富贵13岁开始便给地主当长工,干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才攒了点钱买了两亩地。到25岁那年,为了给张富贵娶亲,伯母向地主家借了点钱,结果被硬逼成了“高利贷”,为了还钱,不得不把辛辛苦苦攒下的两亩地又贱卖给了地主。“直到1940年,共产党和八路军到了我们村,开展土地斗争,之前被地主占了的土地才都还了回来。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父亲坚定了信念,一辈子都要跟着党走。”

  从抵债雇农到劳动英雄

  1943年,张富贵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的号召,和其他5户农民一起带头成立了文登县第一个互助组,把农户组织起来。“我岳父是一切为公,一切听党。党那时候一号召什么,我岳父就立即响应什么。”张富贵的女婿倪永秀说,不管什么事,凡是党和政府号召的,张富贵一定会开始动手。

  制定农业生产指标,改革耕作制度,改良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兴修水利……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革和努力,张富贵带领的农业社粮食亩产量平均增加了100多公斤,在抗美援朝时一次性捐献了3000多斤的粮食。1950年9月,张富贵以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的身份,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周总理在一次开会前也曾专门问过:“山东的张富贵来了没有?”

  以身作则,忠于土地

  张富贵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并且以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委员的身份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然而尽管身居高位,他却始终没有忘记土地。“当时省里边想给他转成城里户口,去单位里当干部。但是我父亲坚决回绝,他说自己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要忠于这片土地。”张其荣说,父亲张富贵一辈子都在搞农业,直到去世也还是“赚工分,吃工分”。

  不单自己以身作则,张富贵对家人也是严格要求。“那时候政府给他配了一辆汽车,但我们家里的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坐过。还有我哥哥入伍当兵,父亲几乎从来没有去看望过他,反倒是同村其他人的孩子去看了好多次。”提起父亲的严格,作为女儿的张其荣难免有些许的怨言,但更多的却还是敬佩之情。

  张富贵的劳模精神,融在了金岭村人的血脉里,这些年他们勤恳奋进,金岭村也从一个靠天吃饭的小山村,逐渐成长为新时代模范村。金岭村书记隋文胜说,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老社长的劳模精神不能忘不能丢。这些年,村民们培育果树,尝试创新,种植西洋参,成立大片地农业合作社,建造储藏量一千多吨的冷风库,吸引海福食品厂来村投资建厂,村民的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在上级政策的扶持下,村里接通了自来水,完成了路面硬化。如今的金岭村,村内整洁有序,村外绿水青山。

  “昆嵛山高,没有党的恩情高;黄海水深,没有党的恩情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张富贵。我要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这是张富贵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从黄土地一名普通的庄稼汉到闻名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1994年6月3日,积劳成疾的张富贵在文登逝世。他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活到老,学到老,为党的事业干到老”的珍贵承诺。在他的身后,勤劳智慧的金岭人也正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打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程永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