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迹】红色基因传承不息,兵工重地再现异彩

2020-10-20 16:41:05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程永生 李钊铭 见习记者 宋振铭 威海报道

  自文登城区向东南而行,在连绵起伏的鸺鹠山脚下,有一个传奇的村庄。在战火年代,这里曾经是支援抗战前线的辎重之地,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这里变成了风景秀丽、别具一格的旅游胜地。这便是有着深厚红色记忆的百年老村——慈口观。

  “三个背钱褡子”的兵工传奇

  “我们村是很早以前就有了,大概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村子有三面都是山,地形隐蔽,进可攻退可守,群众基础好,因此抗日战争时期,东海独立团和文登县大队以此为根据地,战斗间隙来此休整补给,成了胶东抗战时期的小后方。”村中的老人告诉记者,1940年,胶东东海指挥部响应毛主席“自己装备自己”的号召,派于振远、孙树春和谭明轩三名修枪技工来到慈口观村,准备建立一个兵工厂。

  当时的胶东抗战形式严峻,缺少工具,三位技工每人随身背了个钱褡子,里面只装着简单的工具、材料和半成品,就开始了“兵工厂”的生产制造。“可别小看这三个背着的钱褡子,当时每天随军能复装枪弹一二百发。后来兵工厂的人数增加到了20多人,还能造手榴弹呢。好多人都说,这是‘三个背钱褡子’的传奇。”

  “除了支援枪支弹药,我们的村民还踊跃参军。”在慈口观村红色基因纪念馆里,慈口观村党支部委员周广杰指着墙上的“革命英雄名录”对记者说:“当时我们村能有一百多人加入了军队,有记录牺牲的烈士也有十多人。”

  厚重的红色历史,为慈口观村留下了宝贵的红色精神。“村里留下了比较完好的兵工厂遗址。我们在复原地下兵工厂基础上,打造传承红色基因记忆馆,就是希望用红色文化来为乡村铸魂、为乡村振兴蓄力,让红色基因在村里一代代传下去。”慈口观村党支部书记马升海说。

  “穷山沟”变身“网红村”

  走在慈口观村中,一幢幢烟灰色石头房错落有致的排列,干净整洁的石砖小路旁点缀着花花草草,行走其中,充满了盎然的生机与诗意。

  “别看村里现在这么漂亮,但是前几年其实是另一个样。”慈口观村的村民告诉记者,几年前的慈口观村,到处都是坍塌破旧的老房子,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村里的路也都是泥土路,一到下雨天,全都是泥巴,我们都不愿出门。”

  “村子三面环山,也没有什么特色产业,靠仅有的耕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完全跟不上。”周广杰对记者表示,以前慈口观村每年在镇上的排名都是倒数,是出了名的穷村,留在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少。

  2018年下半年开始,慈口观村盘活现有资源,以房屋流转、土地流转为途径,建设了集住宿、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原生态乡村田园综合体。并结合本村特色,开辟了独有的“绿蓝红黄四色经济”。

  “绿就是村子三面环山的自然资源,蓝是指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特别高,红是村里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黄是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周广杰告诉记者,慈口观村立足本地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突破口,发展特色民宿,走上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农户们不仅可以赚取房屋和土地的租金,年底还能从合作社里取得分红,日子也一天天富裕了起来。

  “温泉虫鸣数星星”的田园牧歌

  走在慈口观村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幢幢独具特色的温泉民宿。“我们每一间‘温泉民宿’都做到了温泉入户,院里每一间房子也都精心设计过。”威海郁竹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经理王伟杰向记者介绍,慈口观村依托呼雷汤温泉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温泉优势以及周边山野良好的环境、清新空气,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的“周末经济”。

  村子中部的游客服务中心,以前是村里废弃的粮仓和小学校舍,现在改造而成的露天温泉即将建设完工。王伟杰说:“现在村里的温泉民宿特别受欢迎,每逢节假日,来村里游玩的游客都络绎不绝,民宿更是已经预约到了几个月后。在这里,‘泡着温泉听虫鸣,看着山林数星星’成了游客们独特的享受。”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如今的慈口观村,没有车水马龙和杂乱的吵闹声,只有村落、鸟鸣、山风以及安静,石板小径延伸着青松翠竹间的百年院落。昔日的小村庄,乘着生态振兴的春风,谱写了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程永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