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新生儿科护士长于夕丽:“折翼天使”的守护神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8-05-03 13:12:00   作者:

威海市立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于夕丽在查房

  大众网威海5月3日讯 (记者 程永生 通讯员 陈媛菲) 从事护理工作21年,她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威海市立医院儿科;担任新生儿科护士长8年,她带领的护理团队给成千上万个家庭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她是患儿家属心中的“最美妈妈”;她是同事眼中的良师益友、坚强后盾。她,是威海市立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于夕丽。自从穿上粉色的护士服,戴上燕尾帽,她用精湛的技能、悉心的护理,诠释了“白衣天使”的真正涵义,赢得了医院领导与同事们的肯定和患儿家属的信赖。

  24小时全程陪伴 用爱和责任为生命护航

  威海市立医院新生儿科成立于2011年12月,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房,新生儿科是无陪护监护病房,接收的主要对象是出生28天以内的小小患儿。父母除了定期探视平时不能进入病房,新生儿的护理全靠护士。收住在新生儿科的患儿,多数是因为早产、窒息、肺炎等,甚至是危重症和先天性疾病,这些出生后就“折翼的小天使”不会表达,需要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不间断、细致地守护着他们。尤其是危重症婴儿,生命体征很不稳定,他们一个皱眉的表情,可能就是病情变化的征兆,这给新生儿科的医生和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小时全程陪伴,爱心、耐心、责任心、细心都得有。除了治疗,医护人员还要给他们喂奶、换尿布、洗澡。

  新生儿科需要严格的隔离措施,每一个进入新生儿科病房的人,都要穿上隔离衣、戴上帽子与口罩,进入病房还要戴上鞋套……“新生儿因为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造成感染,所以我们每个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之前,都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于夕丽说。

  “这是一对双胞胎,31周早产儿,她们的妈妈一位48岁的高龄产妇,现在比刚来的时候好了很多。”“这个小宝宝才1400克,肺部感染,刚来的时候还需要带着呼吸机,现在已经可以自主呼吸了。”在新生儿科监护室,对每个小宝宝的状况,作为护士长的于夕丽都如数家珍。

  “照顾新生儿的工作是辛苦,但是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我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于夕丽说,作为新生儿科的护士长,作为几十名患儿的“妈妈”,必须竭尽所能地照顾好这些刚刚出生、远离父母的幼小生命,她深知责任重大。

2016年市威海市立医院成功救治体重700克早产儿

  成功救治630克“拇指姑娘” 创威海最低体重记录

  2017年10月,新生儿科成功救治了一名只有630克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大小只有成人手掌大小,新生儿科的护士们亲切地称她为“拇指姑娘”。于夕丽介绍说,像这种小患儿体重低,胎龄小,免疫力差,身体各个器官发育不完善,因感染而导致的死亡率很高。于夕丽说:“我们和家属沟通,医生和家属决定一起闯关。”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经过精心救治,成功帮“拇指姑娘”闯过了呼吸关、感染关、出血关、喂养关等难关,患儿一天天强壮起来。这是新生儿科创下的一个生命奇迹,创下了威海市最低体重的历史记录。

  于夕丽还记得这样一位特殊的产妇,2017年底,一位身高只有1.2米的“玻璃人”产妇住进了医院,当时,产妇处于危重状态,由于骨发育迟缓,加上合并高血压、心脏病,产妇的情况很不好。当得知玻璃人妈妈为了保肚里的孩子,曾坚持在床上躺了100多天,全科室的人都被这位伟大的妈妈感动了。“一定要救活这个孩子,给这个家庭新的希望。”

  于夕丽说,孩子33周的时候早产,因肺部感染住进了新生儿科监护室,经过于夕丽和护理人员的精心呵护,孩子度过了危险期,慢慢地恢复了健康。今年的三八妇女节,于夕丽和产科主任进行家访,看到“玻璃人”妈妈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拼尽全力生下的宝宝如今发育良好,跟足月生的小孩一样,于夕丽和她的同事们觉得这是给她们最大的安慰。

于夕丽在指导护士对患儿进行护理

  为抢救三胞胎早产儿 凌晨4点闯红灯

  对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挚爱,促使于夕丽和科室的同事们不断钻研创新。目前,市立医院已经成功地将PICC技术(即从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约头发丝细、20厘米长的导管送入到患儿上腔静脉)运用到新生儿输液,其操作难度很高,但能够促进营养和药品快速吸收,是早产儿的“救命通道”。为了给早产儿提供更舒适的护理服务,新生儿科还自己研发了“创新型鸟巢”,其模拟子宫的环境,让小宝宝的卧位更加舒适,另外还方便消毒管理,人性化的关爱获得了患儿家属的一致好评。

  作为新生儿科护理学科带头人,于夕丽刻苦钻研业务,带头抓专业知识学习,并带领全科护理人员加强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新生儿科刚成立时,人手少,经验不足,8个护士都没有当妈妈的经历,于夕丽就手把手的教她们护理知识,理顺科室制度、人员培训,作为护士长,她半年都没休过一天假。目前,新生儿科的24名护士全为专科以上学历,其中有3位是在读硕士。为提高护理水平,科室还定期组织护士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学习培训。

  新生儿科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对于夕丽和她的护理团队来说,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为了患儿、为了可爱的小生命,她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放弃了多少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于夕丽说,因为忙于工作,自己的孩子一直处于“放养”状态,孩子在学校有活动需要家长参加,等活动结束了她也不知道,“告诉你你也来不了,不如不说。”懂事的孩子这样告诉她。

  自己的孩子顾不上,可当新生儿的抢救、护理需要她时,于夕丽总是二话不说,随叫随到。2016年12月1号凌晨四点,睡梦中的于夕丽接到科室电话,说有三胞胎早产儿情况危重需要救助。她急忙穿衣起床往医院赶,为了赶时间,还闯了红灯。到达医院,她发现三胞胎中的两个都需要心肺复苏,赶紧上呼吸机,紧急展开护理。值班的护士见到护士长赶来,也像是见到了救星,经过医护团队的奋力抢救,把三个小宝宝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

患儿家属给新生儿科送来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护士长从来不发脾气”

  于夕丽介绍说,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新生儿科面临的危重症新生儿比以往多很多,特别是高龄产妇早产儿的分娩率在增加。这意味着于夕丽们的工作压力和强度还在增大。有时,面对情绪激动或态度不好的家属,她们也要冷静面对。作为护士长,于夕丽说,每次遇见着急的家长,她都会耐心地听对方表达意见,“您先说完,我再说。”于夕丽说,医生护士的心情跟家长是一样的,都是希望能让孩子顺利、健康的成长。如果有误解,那是因为沟通不畅。“护士们都说,怎么护士长一点脾气都没有呢?”科里的护士忍不住为她抱不平,可就是这个从不发脾气的护士长,一点一点的赢得了家长的信任,让护理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

  对于特殊的高危儿、早产儿,在出院时,于夕丽让家属加入新生儿科和产科联手搭建的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指导家属做好出院后家庭照护。在她的微信上,面对很多早产儿家长的众多问题,她都耐心回复,碰上忙碌的时候,她也会在空闲后一一回复。

  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来,新生儿科抢救治愈的早产儿、危重患儿有几千例。看着一个个患儿在自己的关爱下一天天健康长大,每当听到出院患儿父母说“我们的孩子都长这么大了”时,于夕丽就会感到很满足很幸福。接受采访时,于夕丽把手机里保存的照片、视频一一展示给记者看,“这个宝宝28周早产,现在已经一岁了,跟正常孩子一样。”“这是宝宝过生日时,她的父母送她到医院跟我们合影。”言谈中,于夕丽眼里全是妈妈般的爱和温暖。

  自从1996年参加工作,在护理岗位上,于夕丽一干就是21年。21年的光阴,7600多个日日夜夜,于夕丽用心、用情、用爱去呵护每一个新生命,带着一颗真心和一腔热忱,全心全意呵护每一个“折翼的天使”,使濒临停止呼吸的小心脏重新恢复正常,让每一个因为宝宝健康而皱紧的眉头舒展、开心。21年,容颜可以改变,唯一不变的唯有对“南丁格尔”使命的初心。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