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1-5230055

投稿信箱:whdzw2012@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独家|记忆】百年祠堂见证沧桑孕育新生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7-02-12 15:37:00   作者:

   大众网威海2月11日讯(记者 丁艺 刘彬) 宗族祠堂,记录宗族兴衰,见证家国荣辱,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有关家的记忆。它们大多历经沧桑,凝聚着一宗一族的专属信仰,成就了一地一域的文化符号。

    在威海荣成,有个名为“渠隔”的小村落,村里的张氏祠堂已经走过百年风雨。每年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张氏祠堂开放并接受族人祭祖。日前,大众网记者跟拍了一组照片,用镜头记录了这座百年祠堂的故事,以及时代变迁所赋予的变化和含义。

  渠隔村

  古村祠堂 历经百年

  作为中国传统家族精神和文化纽带,祠堂在北方地区几已消失殆尽。而渠隔村的祠堂却保护的十分完好,每年大年三十开放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专人轮流看守值班,直到元宵节过后祠堂便关闭了,来年的三十重新开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渠隔村张家祠堂已走过了百年岁月。

  张家祠堂在数百年间几经沉浮,抗日战争期间,村里的很多民房被烧毁。也许是先人庇佑的原因,张家祠堂躲过一劫。

  改革开放后,经过修缮张家祠堂被作为小学、卫生所、仓库使用过,直到近20年祠堂才重新开放作为祠堂使用。

  祠堂外墙贴着正月里族人看守祠堂的值班表

  据村里老人说,建祠堂的青砖瓦都是从南方购买的

 

  村民正在为祠堂贴上家训对联

  岁月流转 家风不忘

  祠堂的主体是砖石结构,由青砖小瓦构成。屋檐下的瓦帘雕刻的精美图案,历经百年,依然清晰如昨。大门上,写有“两铭世业 百忍家风”字样的对联。当地村民说,这个对联大有来历,是许多张姓的治家格言。

  渠隔村的张建军告诉记者,张家家训是从老辈传承下来的,可以追溯到明末的时候。后经考证,在明朝末年“奇山守御千户所”军政掌印正千户张权(张氏八世祖),眼见明王朝大势已去,忧愤填膺,逝世前留下遗训:张氏子孙要保持民族气节,不得为满清做官。并以“两铭世业,百忍家风”为治家格言,告诫后代,要明事理,多忍让。

  值班者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祠堂卫生

  元宵节,祠堂开门升家谱(图中白色背景为家谱)

  一年一度 祠堂祭祖

  2月11日,元宵节,张家祠堂的祭祖又要开始了。上午,8点左右村民们陆陆续续的来到祠堂前。首先进行的挂家谱,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家谱是只有逝去的人才可以写上名字的。每年的大年三十,去世人家的后辈会到祠堂来,向家谱的管理员报上名字。到正月十五这天,便会挂家谱,村民到祠堂来祭拜先人。

  村书记张德波介绍,张家祠堂元宵节甚至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元宵节过后今年便结束了,元宵节是祠堂开放日的尾声,一定要热闹才行,贡品、礼花样样都少不了。

  村民陆续开始上香

  祠堂内的供奉

  随后进行的是摆桌,用豆面捏的十二属相、大饽饽、猪头、公鸡、水果等供奉购物一应俱全。摆桌完成后,村里的老老少少便可以开始上香了。在这个小山村依然保持着中国的古代传统,给先人上香已祈求来年的平安美满、家宅和睦。

  豆面捏的十二属相

村长张德军向村民介绍面灯

  家有家的记忆,族有族的传承,祠堂是祭祖的场所,是游子回家寻根访祖和释放乡愁的场所。每年到正月,村民都会自发的组织敲锣打鼓来庆贺新一年的到来,而祠堂也将贴上村民自己写的新春联。这个时候,村里的老人们都会到祠堂来坐一坐,喝杯茶聊聊天,说说一年的收获。

  敲锣打鼓庆祝节日的到来

元宵十五打鼓放烟花  

  时代变迁 习俗已改

  传统社会的祠堂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不合时宜的落后成分,如规定妇女和儿童不得入内等。据张家祠堂的值班老人张德俊介绍,近15年的时间,祠堂已经不再是只有张家后人才可以来祭拜的了。

  现在的张家祠堂,不但本族的女子可以来,外村嫁到本村来的女子也可以过来,甚至都可以在家谱里写上名字。在家谱上添加名字的时候,只需要缴纳200块的香火钱就可以了,这些钱将来都会用作祠堂的修缮或是祭拜。

  老一辈的祠堂文化也正在被现代社会一点一滴的开始改变。张家祠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正代表了中国古文明古文化的变迁和改革。

  聚集在祠堂闲聊

 

  祠堂文化 期待传承

  渠隔村里最大的辈分与最小辈分之间相差了7辈,这种差异使得传承在渠隔村里显得尤为重要。元宵节时,长辈带着小辈来祠堂祭祖、叩拜、上香、传承家风和家训。

  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天然的亲近感所感染,村里家家户户不管是否是亲戚,邻里关系都特别和谐。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谐,但是村里的年轻人对于祠堂这种古代遗留产物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传统文化似乎是有些陌生了。张建军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大部分都选择了到城市里去生活。现在村里来祠堂的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只有在三十或者是十五的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才会来祠堂看看。开放日时候前来聊天喝茶的还是老一辈的人,在未来祠堂传统还能否延续下去,张建军隐隐的有些担忧。

  渠隔村,张氏祠堂与村里的一棵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银杏树毗邻

  银杏古树 见证兴衰

  在张家祠堂门口,有一颗古树,这是一棵有着600年历史,饱经风雨的银杏树。古银杏树高达20多米,由于年代久远这棵银杏树主干旁又生出一株幼树。

  在与渠隔村乡邻的渠隔村的苏东家村,有一棵与渠隔村一起栽种银杏树,同样的树龄,大约都是600年。村里的老人说,这两颗树是夫妻树。

  而村民对这棵古银杏树也有着超乎寻常的爱护与敬重,专门堆砌围墙、设置保护牌对其进行保护。不管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这颗古树都在这里陪着渠隔村的村民和张家祠堂走过了一代又一代,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这个村落的兴盛荣衰。

  夜幕下的古树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