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十年岁月催翰墨 满目云霞映晚晴——记画家丁香阳

来源:大众网威海频道   编辑:   2018-02-10 12:44:00   作者:

丁香阳,澜鸣轩主人,画家。

  大众网威海2月10日讯 与丁香阳的两次相见都是在市文化产品展览中心,彼时他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春风渐·桑梓情’丁香阳美术作品展”做准备。对这次作品展,他几乎参与了布展的每个环节,忙碌了一个上午,却丝毫不显疲惫之态,让人很难想象他已年近古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恬淡含蓄、空灵虚静为基本特征,中国画创作者常给人温文尔雅或超然物外的感觉。上了年纪的中国画家,有的平和清雅,透着学者风范;有的仙风道骨,见出隐士神采。丁香阳外表粗犷、声音洪亮,甫一见面,人们一般不容易将他与“画家”联系起来。

  然而,当你欣赏丁香阳的作品时,为他运用大色块、大线条构筑的平面空间所震撼,你就会把这些作品视为他人格精神的写照。画自心出、浑然天成,丁香阳的绘画简约厚重、气势磅礴,正与他豪爽耿直、真诚洒脱的性情相对应。

  道法自然

  九寨之夏

  年少弄笔 浸染丹青

  丁香阳生于人和镇东河口村,父亲丁书勤爱好书法绘画,常与西河口村刘宝纯(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画院院长)互赠作品,评点交流。在父辈的熏陶感染下,丁香阳滋生了对书法绘画的兴趣。练习书画需要纸笔,但在连温饱都难以满足的年代,纸笔显然属于奢侈品。幼时的丁香阳便以树枝作笔在沙地上练习。勤奋的练习再加上父亲的指点,让他初步掌握了书法和绘画的门道。从上小学四年级起,他就承担了办班级黑板报的“重任”。

  丁香阳的叔父丁书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丁香阳小时候就随其学习书法,高中毕业后,考入烟台商校学习财会,当时丁书良在山东省阳谷师范学校教学。在念书的两年时间里,丁香阳保持着与叔父的书信往来,每封信都写得很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年纪轻轻的丁香阳也有了“醉翁之意”:叔叔擅写魏碑,他就以魏碑体写信给叔叔,并保留叔叔的回信,当作字贴练习。出于教师习惯和对侄儿的关爱,丁书良对每幅字都认真“批改”,与回信一起寄给丁香阳。

  在烟台商校,有一位姓陈的老师,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绘画。对商校学生来说,绘画毕竟不是谋生技能,所以,除了几位爱好绘画的学生,很少有人把绘画作为专业特长来发展,在数字和线条、色彩之中,他们选择了数字。但是,对陈老师的辅导,丁香阳却感到异常兴奋。为答谢老师,他经常和其他同学一起帮助陈老师干家务活,他还把从家里带回的地瓜干、炒花生送给她。丁香阳对绘画的热情以及荣成人这份感恩的情怀深深打动了陈老师,她时常对丁香阳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奠定绘画的基础。

  研习名家 入乎其内

  丁香阳的绘画大开大阖,他的人生同样如此。烟台商校毕业后,他告别了自己的爱好,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从普通干部一直干到威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公岛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

  2007年,丁香阳开始赋闲。对习惯了忙碌的人来说,无所事事的岁月是难熬的。此后,他打过乒乓球、羽毛球,弹过古筝,吹过笛子,但是,因为年龄和体力的原因,他都没能坚持多久。

  一个声音在他心底响起:“重拾画笔吧,在美术世界里找到精神的归宿!”人生难得是初心,一位文艺青年的初心,在经历了40多年后,再次醒来。

  不怕鬓霜侵,只愿晚霞红。丁香阳将工作中的拼搏精神运用到绘画上来,在临摹中体悟绘画的方法和规则。绘画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合乎法度,临摹是掌握法度的基本途径。丁香阳深知此理,以求似为目标,苦练绘画基本功。

  在当代名家中,丁香阳最推崇的是荣成籍绘画大师周韶华。周老的作品常以大线条、大块面、浓色调营造整体气势,丁香阳从中找到了与自己性格的契合点,对这种笔墨样式格外亲近。

  但是,推崇是一回事,要悟得其中的精妙又是另一回事。丁香阳深感苦恼的是,他临摹了数月,在构图、色彩等方面与周老作品依然保持着很远的距离。他从方法上查找原因,得出结论:临摹不能“依葫芦画瓢”,必须掌握名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法,防止与他们背道而驰。他认真研读了周老的绘画理论,分析其作画步骤、结构安排、颜色调配,然后动笔,一步步向周老靠拢。一天晚上10时左右,他把临摹稿和周老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两者面貌惊人一致。这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让他兴奋不已。一直到凌晨3时,他方才睡着。

  临摹不能专宗一家,此后,丁香阳又以刘宝纯、刘国松、贾又福等大家作品为师。有了前面的经验,他练起来非常顺手,对技法的运用越来越纯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行走半生的丁香阳,在美术追求的道路上,复原了青春。

  警惕

  勇于突破 出乎其外

  关于艺术创作,齐白石老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一味模仿别人,只能走入艺术的死胡同。

  如果说,丁香阳之前的临摹是“入乎其内”,那么,他后来的突破与创新就是“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凭的是功夫,“出乎其外”则离不开胆识。

  丁香阳此次参展的作品,有很多以大海为背景。海水呈现流动状态,但并非令人惊惧的翻滚。在海边生长的丁香阳说:“荣成的海,平静的时候居多,如果总是描绘它的波翻浪涌,读者对咱们家乡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从题为《秋韵》的参展作品中,我们亦能感受到他对创新的追求。起伏的小丘、蜿蜒的河流、顶头带花的大片植物,构成了一个静寂的世界,但是,丁香阳却在画面的右上方画了两匹骏马,踏碎了环境的静寂。中国画重视空白,但在表现河流的空白地方补画两匹骏马,看似破坏了画面的空灵,却静中寓动,以动衬静。“草原上怎么能缺少马呢?”他对一位名家的类似作品不以为然。

  平心而论,丁香阳专门从事绘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成就却被业界人士所肯定,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既通常理,又知其变,融诸家之长,为自家妙用。

  “融诸家之长,为自家妙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艺术家常以“转益多师为我师”来提升自己,但在处理与“老师”的关系上,往往把握不好分寸,不是亦步亦趋,就是另起炉灶。丁香阳研习的作品都是当代名家所画,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重意境、神韵。在反复的研习、提炼中,丁香阳树立了自己的绘画理念,同时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不久前,丁香阳将自己的美术作品结集出版,周韶华为该作品集题名“春华秋实”,肯定了丁香阳在美术道路上的探索。

  纵横挥洒 妙绘自然

  走进市文化产品展览中心,你会立刻为《甲午英魂存海天》的巨幅绘画所吸引。丁香阳关心时事,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军事节目。他曾撰写并发表了《牢记国家利益 强硬维护海权——解决东海南海岛争问题之我见》的时政评论,并在地方媒体和全国多家网站广为传播。他对甲午战争中忠贞报国的清军将士深为崇敬,便以此为题材,利用3天时间,创作了《甲午英魂存海天》这幅作品。作品以刘公岛的海浪为背景,主体位置画一松树。松树的干枝、松毛以及部分海水以红色涂抹,意为忠烈鲜血,以此表现甲午战争的悲壮。

  丁香阳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画家,他不去追求闲静淡远的格调,而是突出积极向上的意义。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时代精神,也能品读出生命的哲理和力量。

  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痴迷山水、体察造化之妙,是中国画创作者的共同爱好。但是,令很多画家感慨的是,执着一念、苦思冥想未必有什么结果;放下后,有时又收到意外的喜悦。丁香阳就经历了这样一件“奇事”:

  2017年9月的一个夜晚,丁香阳正在画一片草原,一不小心,宣纸上的墨汁洇在一起。懊恼之余,丁香阳想:反正要重画,就让他洇下去吧,看看能有什么效果!他又取来两张宣纸,垫在这幅“画”的下面,然后在上面洒了更多的墨汁和清水,就回房睡觉了。第二天一早,他来到画室,揭开第一张宣纸,看第二张。一个令他惊喜的情景出现了:宣纸上墨色深浅不一,几条白线左右贯通,仿佛一条条海浪奔腾而来。这不是天然的沧海图吗?丁香阳抑制内心的激动,取来画笔,在宣纸上添加了礁石、海鸥两个意象,作品的意境就显现出来了。他将该画题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示与朋友,得到一致好评。

  古人云:“功到自然成。”对中国画家来说,这“成”的表现,可能就是“天就之景”。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